人為保育紅樹林合理 惹爭議欠事前溝通
林宇滔:民署生態管理應透明
澳門日報 2013-01-27 B07 | 澳聞
【本報消息】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指,望德聖母灣濕地在多年前因填海被封,民署多年清淤管理使其成為人工濕地,現時以人手將底泥堆建成生態池,使鄰近葡韻一帶有較高水位,豐富該區生態系統,提升自淨力能,認為生態原理上說得過去。但民署在開展同類工作前,應預先公佈,聽取不同的意見,取長補短,減少爭議。
近期龍環葡韻五個生態池建設引起反對和議論,民署幾經解釋但仍難釋除公衆疑慮。林滔宇認為,今次問題需從上述地方的歷史瞭解,望德聖母灣前身為鹹淡水交界的紅樹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因填海造地被封閉,失去海水潮汐更替,紅樹林逐步枯死,僅靠雨水和含相當汙染物的地表水補充,水體逐步由鹹變淡,枯水期更幾乎乾塘,沒有水循環,生態系統十分脆弱。
過去十多年,民署以人工濕地的管理方式“幹預”,每年清淤並引入各種動植物,清除有害植物,逐步恢復濕地生態,現時該處已成為保育特色和繁茂鷺鳥林的人工濕地,若非人為的管理,該處已是死水或泥沼一潭。
翻看資料和實地觀看,今次民署以底泥堆建生態池,方式類似“梯池”,池體與整個水體連通,豐水期水面會連成一體,枯水期則可令龍環葡韻一帶相對水位較高,有水作為媒介,加上生態池上種植多種植物,形成生態循環,發揮自淨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民署長年均以人工濕地方式管理望德聖母灣,每年亦會清淤和持續生態工程,原理類似鄉間池塘需定期“刮塘”一般,否則池塘生態難以循環恢復;又如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需定期清淤和生態補足區內由荒廢漁蝦池改造的人工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