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各地都更重建大對比 林宇滔:無地方可「照抄」政府需有決心|2021-07-08 力報

祐漢七樓群系列

祐漢七樓群至今樓齡已接近50年,由澳門回歸之初當時的特區政府便提出對該區進行「舊區重整」,然而回歸已逾20截,七樓群在歲月的洗禮下,大廈石屎剝落、鋼筋外露、塞渠漏水等普遍,並衍生衛生、治安、安全等問題,困擾區內居民。歷屆政府也只是「空談」重建問題,至今都更法仍未出台,且亦未有具體規劃,工作可謂毫無進展。都更工作多年來仍未有起色,只因業權收集、補償方式等核心問題一直未能解決。環顧世界各大城市均有經歷過都市更新、市區重建等進程,各城市的實施模式、範圍標準、利害關係保障等各有不同,當中又是否有地方值得澳門參考和借鑒?前都更會委員林宇滔認為,當中新加坡的市區重建由行政主導最具效率,較具參考價值;但他又坦言其實每個城市都都更工作均是一個「慘痛經歷」,認為沒有一個城市例子可供澳門「照抄」;認為都市更新應由規劃主導,但多年來當局一直沒有具體方案出台,更直指特區政府對都更工作「無決心」!【本報記者陳宇東特別報道】

香港—收購業權推動重建

與本澳僅一海之隔的香港,都市更新實施模式依照發展局於2011年制定的《市區重建策略》,重點圍繞重建、樓宇修復和文物保育三大板塊;以公私營實體並行參與的方式,香港市區重建局(下稱市建局)一方面推動並落實各項重建計劃,另一方面其全資附屬機構也為有興趣重建樓宇的業主或發展商提供顧問服務。

當香港政府公布要對相關樓宇重建後,下一步便是凍結人口,後續便是落實收購業權和重建工作。而收購方面現金補償金額定為被市建局收購住宅單位的市場價值,加上特惠津貼;除了現金補償外,香港政府也提供單位置換,選擇「樓換樓」的住宅自住業主必須先接受按「七年樓」呎價計算的現金補償金額。 但據資料顯示,「樓換樓」計劃在執行上困難,且行政成本高,因此成功案例並不多,受影響市民較多接受現金補償。

但對於香港方面的都更方式,行政長官賀一誠早在其競選時便曾表示,澳門都更不走香港模式,因為香港是透過降低業權百分比而強制收購拍賣,因此引起好多爭議。強調澳門的模式「唔係收購、買斷你個間屋,而係臨時畀個地方你出去住」,待建成後再回遷,相信此方法居民應該可接受。

台灣—贈送地積比致都更變質

至於台灣方面,都市更新實施者可以包括政府機關、專責法人或機構和團體,是公辦民辦並行。 台灣在都市更新的推動以單位置換為主,原業主需要攤分重建時所需的建築成本及其他間接成本;如不願意參與更新後權利分配,權利義務關係人得到現金補償。補償金額由第三方估價師估算,並經過都市更新審議會審議。

然而,台灣的都市更新便是提供誘因,吸引舊樓進行重建,包括贈送地積比,容許發展商即使在重建地段不能使用增加的地積比,也可以在其他土地使用相關地積比,興建餘下的單位。因此部分區位極佳的舊樓業權人,甚至幾乎不需要額外支付溢價金,就可舊樓換新樓。

然而,台灣有關都更模式亦一直未能獲得社會正面迴響,有評論認為此種以容積獎勵出售獲利作為更新動能的模式,導致更新推動與否,完全依賴更新後房價增值或是否投資獲利與否;導至結果是,高房價地區的房子雖沒問題,也要納入更新拆除重建;房產增值空間小的地區,縱使環境破敗危險卻還是乏人問津,無法推動更新。

廣州—行政主導重建

而內地廣州方面,其都更模式則是以行政主導為主。對低效存量建設用地進行盤活利用,以及對危破舊房進行整治、改善、重建、活化和提升; 城市更新方式包括全面改造和微改造方式。《 廣州市城市更新辦法》所定的土地,經申請納入省「三舊」(舊城、舊村及舊廠) 改造地塊數據庫,可列入城市更新範圍。

如較常見的舊城鎮全面改造或微改造項目,均是由市、 區政府安排財政資金組織拆遷補償安置,同時徵詢居民對改造區域意願和拆遷補償安置方案意見,兩者比例分別達到九成以上和三分之二以上, 方可啟動改造。 如屬舊村莊的情況,按全面改造模式區分為徵收儲備,由政府整理土地,負責村民住宅和村集體物業復建安置補償;另外亦分為自主改造和合作改造。

新加坡—高度集中由政府統籌協調重建

至於新加坡方面,其市區重建都是以行政主導為主,大部分重建由公營部門而非私營巿場所發起。新加坡市區重建局會發布總體規劃,總體規劃是一項國家土地利用規劃,指導國家今後10至15年的發展,並五年檢討一次。其後,新加坡公營部門透過選擇性整體重建計劃(SERS)執行都市更新工作,該計劃目的是為推動舊公營房屋的重建工作;建屋發展局會賠償業主實施時物業的市場價值,同時會補償搬遷和安置費用。 建屋發展局會在計劃的鄰近區域提供新公營房屋置換,業主若選擇重置只需補償舊居與新居的差價。

此外,新加坡國家發展部下設的市區更新局是新加坡的主要規劃及文物保育機構,因此在都市更新中,新加坡政府在文物保育方面顯然走在前面;此外,從架構上看,新加坡的市區更新制度也是上述城市中最為簡單的,其高度集中一個政府機構,並由該機構統籌協調。

各地都更不盡相同 難供澳門「照抄」

然而對於各城市的都更過程中,又是否有澳門值得參考的地方。都更會前委員林宇滔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環顧世界各地、尤其是亞洲地區城市的都更工作,都經歷過不少「慘痛教訓」,認為沒有一個地方的方案是值得澳門「照抄」,因每個地方都不盡相同;但本澳門可從這些城市中吸取失敗經驗,從而避免再走彎路。

林宇滔稱,澳門都更必須先定出目標方向,釐清究竟重建的核心目標是甚麼,而他認為本澳都更的目標是在於改善舊區居民的整體生活質素。他續稱,因為不同地方的目標是各有不同,例如東京的總目標是從環境、災難預防及國際化角度等方面出發;而韓國首爾就是側重於改善城市肌理及居住環境,從而提升成世界一級城市。因此先有清晰目標非常重要。

新加坡市區重建具效率 值得參考

就不同城市在都更上的「慘痛經歷」,林宇滔表示,香港目前對於一些有利潤的重建項目,私人發展已做得七七八八,但對於剩下的以公共利益為主、利潤不是太多的項目,便是靠香港市建局完成;而儘管香港政府已對市建局作不少政策傾斜,但無奈市建局的重建速度還是很慢,遠追不上樓宇老化的速度。又例如台灣會用獎勵地積比手段,最終亦令本身都更的目標變質,成果均未如人意;內地方面的都更由行政主導,雖較具效率,但其方法等於將個地方「推倒重來」,將原有風貌、城市肌理等均破壞掉,因此參考的價值亦不大。

林宇滔認為,新加坡市區重建工作有部分是值得澳門參考,因新加坡是由很強的行政主導來推行,其規劃和執行均屬同一部門,這便能有更好的力度、誘因和配套去推行重建,且重建過程中亦能顧及到保育的問題。他直言,其實都更工作,除了要有明確核心目標外,便是要有良好的規劃配套,上述缺一都要令整個都更大打折扣;因此他認為新加坡的都更是目前最具社會效益,這行政上的配套是值得澳門參考。

規劃主導重建 當局都更欠決心

林宇滔指,反觀澳門,自2005年政府宣布會重建祐漢七群樓後,由該刻開始,「要落釘的人已落釘」,有人大量收購上述大廈的住宅單位,等待將來舊樓重建收購或發展時獲得賠償,不會再有人願意再投放資源去維修保養大廈,因而大廈環境愈變惡劣;15年來多次進行入戶調查,但重建工作仍有毫無進展。

他續稱,時至今日都更的法律配套仍未出台,直指「無法律配套都更根本就只係廢話!」。即使有法律,要落實仍是困難重重,因只目前仍未有具體規劃配套、優惠政策等,均未能取得居民共識,這些都是立法時便要全面考慮,但現在仍時「十畫都未有一撇」。他重申,都更及舊區重整是政府始終都要面對的問題,認為當局在過程中是可以有傾斜政策作為推動,但政府必須是統一對所有有需要重建區域的市民,而並非只是針對祐漢七樓群。

林宇滔認為,都更工作該是由規劃作主導,當有完善的法律、規劃配套出台後,其實都更何止是祐漢區,根本本澳還有很多舊區都可考慮推行都更。但無奈多年來上述所有政府均仍未有出台,質疑政府都更工作上根本是「無決心」,令祐漢七樓群成為政府舊區重建下的受害者,現在的關鍵是政府的立場,如果是想推行都市更新,便應盡快完成都更法立法,並推出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業主、發展商參與重建,方能真正落實本澳都更工作。




中水回用應充分考慮定位效益 林宇滔籲勿先供應住戶 先易後難用於灌溉博企|2021-07-08 市民日報

 【本報訊】政府過去曾提出「再生水發展十年規劃」,惟其後予以擱置。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日前突表示,決定放棄再生水計劃並以「中水回用」取代。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強調,政府應充分考慮中水的定位和實際效益,倘先供應新城A區則只有3萬多個單位,若將來再供應到其他地區,需另建新管網供應中水,將引發大問題。他建議若實行「中水回用」,不應先考慮供應住戶,而應先易後難用於綠化灌溉以及博企景觀用水。

林宇滔認同政府考慮珍惜水資源,及設想更多辦法節省和重新利用水資源。但他直言,當年已經對政府再生水規劃的定位和策略思路有保留,因當年政府再生水定位比較特別,把再生水的水質提升到接近自來水,但只供應給石排灣公屋群和澳大用作沖廁用水,而採用的做法更是「分質供水」,即分別供應兩種水質的水。

分質供水困難 鋪管長遠複雜

他指出:全世界廣泛成功應用「分質供水」的地方不多,香港是其中一個「分質供水」以海水沖廁的地方,但香港由1950年推廣至今70年,也只有八成用戶使用海水沖廁,因鋪設管網是長遠和複雜的事。而非常缺水的新加坡亦沒有採用「分質供水」,新加坡因考慮「分質供水」的困難,一不做二不休,當地的「新生水」,是把污水直接提升到飲用水和工業純水的級別,做到比自來水更高的級別,而當地七成「新生水」用於工業用途,剩下三成亦不會直接供到水網,而是排到水塘變成自然循環,先進如新加坡亦沒有走「分質供水」的路。

林宇滔強調,從來不反對澳門使用中水、再生水,甚至更高的「新生水」,但希望政府更多考慮實際效益,環保本身若果要使用更多資源,應用在刀刃上,綜觀其他地方應用「分質供水」不多,因每家每戶都要多1套管網,成本效益和將來的維護管理值得擔心,現在澳門單是1條管網已經有很多維護管理和滲漏問題,故對另建1條中水管網用於每家每戶沖廁有保留。

循水源頭思考 擴集雨水面積

他又指政府現時的計劃是把中水處理設施設於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將先供應新城A區,但A區只有3萬多個單位,不敢想像將來如果把中水水管鋪到舊區,現在社會一直詬病的掘路工程只會更嚴重。而另一問題是過去石排灣和澳大已預鋪設了另一條水管預留給供應再生水,但一直未有再生水,仍只使用普通自來水,此舉就是浪費,他指政府似乎未有計劃把中水接到石排灣和澳大已鋪設的再生水管。

林宇滔說,即使要使用再生水和中水,應先易後難,先用於綠化灌溉以及博企景觀用水。他舉例說,威尼斯人大運河和湖,以至永利度假村的噴泉都大量用水,博企用水量可能等於千家萬戶,且向博企供水只需1條管道,遠比向不同住戶再鋪新水管簡單。他更認為,澳門不是缺水的地方,唯一擔心是秋冬季節鹹潮抽不到水,屬季節性缺水,澳門應在水的源頭多思考,例如應考慮收集更多雨水,雨水收集後經簡單處理便可以使用。現時澳門的集水面積僅得幾個百比點,新加坡則超過一半,澳門應思考如何增加集水面積。

另外,林宇滔批評說,中水處理不應只有立法會的立項而沒有規劃,過去政府有提出2013至2022澳門再生水發展規劃,現在突然扭轉方向,應該先向公眾交代清楚,分析和聽取公眾意見,為中水探討合適的定位;惟現時政府未有做好有關工作。




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靜雞雞減教醫社服開支 因小失大將來後悔太遲|2021-07-02 訊報 宇論滔滔

 新一屆政府多次向外公開強調,政府整體開支要壓縮,目標是削減非必要的行政開支,但強調不會減少民生福利開支。但近期熱話的如世界百強大學的特別獎學金一度擬被終止的問題,就突顯實際操作上,政府縮減開支已明顯影響到民生開支,且被開刀的竟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

百強大學獎學金「失而復得」!

其中,今年政府一直未有公布資助本澳優異學生入讀世界一流大學的特別獎學金申請計劃的內容及手續,令到不少成績優異,放棄其他保送機會,期望通過申請計劃,入讀一流大學的莘莘學梓受盡折騰!

眾所周之,早前教青局與高教辦合併,並將相關的學生福利基金、高等教育基金、教育發展基金將陸續整合,並與澳門基金會及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就高等教育的資助進行整合,以落實政府資助項目「歸口管理」的政策。但值得留意的是,根據已公佈的學生福利基金2021/2022學年大專助學金計劃中,不單現有的一般的獎、助學金名額被大幅削減,例如用以支持本地生升讀指定學系以培養缺乏專業人才的特別助學金為例,名額亦由去年的510名減至350,更重要是,原有用作支援有意於世界頂尖大學或設置頂尖學科的大學就讀學生的特別?學金資助計劃突然「被」消失。

事件被公眾知悉後,當局並未有即時回應,而是在數天後在6月27日才以新聞稿回覆:該特別?學金資助章程亦正由澳門基金會和學生福利基金緊密商討草擬中,並會「爭取」於8月與大專助學金計劃的獎學金和特別助學金一併讓學生提出申請。

研究生獎學金同樣被消失筆者綜合多方消息,政府似乎早已落實終止特別獎學金的計劃,若事件沒有被公眾知悉及關注,特別獎學金計劃或就此消失。幸好事件被公開後引起不少討論,相信政府為平息事件,才在最後 「臨時轉?」,但獎學金名額及金額是否不變,當局至今並未作出公開承諾。

此外,亦有研究生向筆者反映,過去由高等教育基金發放的「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同樣被消失。該計劃是資助研究生的,去年博士獎學金的年金額為8.4萬,碩博連讀是7.4萬、碩士是6.1萬、學碩連讀是5.4萬,但計劃消失後,研究生只能申請一般獎學金。這樣不單變相名額少了,金額亦有下調。

不諱言,疫情況政府庫房收入大減,連續兩年每年緊縮一成開支並不容易,但政府一再強調削減預算不會影響民生福利,但事實上,不單上述的大專及研究生獎助學金計劃大幅縮水,筆者亦收到反映,當局實際上連非高等教育和社會醫療的開支都大幅削減。

本澳出生人口由九十年代初高峰期每年七千多人,大跌至回歸初的三千多人,由於學校收生大減,特區政府順勢推出小班教學,既提升教學質素、又保住老師飯碗,更不用如鄰埠香港般殺校,實在是一舉多得的德政。

回歸初順勢推小班教學乃德政然而,隨著八、九十年代澳門嬰兒潮出生的父母步入適婚年齡及組織家庭生兒育女,本澳的出生率逐步上升,並在2012年左右重拾每年七千多人的高峰,當時筆者一直提出政府要關注新一波嬰兒潮的入托額、學額及其他成長社區配套的及早規劃和興建,但政府一直未有重視,未有及早增加教育用地和校舍等。

根據資料,近年非高等教育的學生數不斷增加,由16/17學年的七點七萬,增加至20/21學年的八點五萬人,增長已越過一成。筆者當年就已擔心,由於政府未有前瞻覓地增建校舍,澳門遲早要走回大班教育的路,但至少教育當局從未敢公開談及此方向,近年在沒有太多新土地資源下,教育局亦確實投放不少資源於該學校原地重建,以便增加班房面積應付不斷增加的學生。不過,估不到近兩年政府財政緊縮,成為澳門重回「大班」制最後一根蹈草。

根據政府對入網學校的規定及資助政策,非高等教育每班學生規定數目為二十五至三十五人,但在津助上當局有優化班師比津貼,希望能夠將老師對學生的比率降低,提升教育質素,簡單而言,每班二十五人,學校獲得每個學生的平均資助數最高,所以非入網學校的學生人數大多維持在廿五人左右。

重推「大班」或裁老師從未向公眾交待據筆者了解,今年一月教青局向本澳七十多所學校發出公函,通知學校在下學年的班級規劃中,由幼一、小一、初一及高一班開始,收生人數應向每班三十五人「靠攏」,換言之是通知學校下年開始,在該四年級不應再以廿五人一班教學,而要直接增至三十五人「大班」教學,有老師直言,此舉變相令每名學生獲得教育資源和投放減少,「大班」教學亦令原本工作量不少的老師,更難有時間照顧有特別需要的學生,此舉勢必令整體教育質素下降。

但最令筆者驚訝的是,如此重大的教育政策改變,當局竟然事前未向公眾解釋政策。更重要是,由於入網學校統一將每班人數增至三十五人,令到新學年收生時,更多家長心儀的學校收生特別多,而一些位置較偏、或名氣較差的學校,就出現收生不足,未能開班的情況,由於收生不平均情況嚴重,不少學校不單開不成班,甚至可能要裁減老師,為此,據聞教青局月前又口頭通知收生不足的學校,可維持廿五人開班,變相是煞停「大班」計劃,但其負面影響已成,一些收生不足的學校,其能否保證不裁老師,至今仍是未知之之數。

社服醫療資助大減服務質素必下降由小班教育變成「大班」是教育政策重大調整,既關乎學生人均教育資源,也關乎不少老師教職,如此輕率推出煞停,不單未與教育界充分溝通,也未向社會公開說明原因,反映當局根本沒有認真評估措施帶來的實際影響!

筆者同時亦收部分醫療社服團體反映,政府今年對醫療及社服團體的資助金額亦較往大減,金額是近年最低,部分甚至縮減至十年前的水平,但政府卻要維持服務量,已直接影響不少對長者、弱勢團體的醫療或社會服務質素,只不少過由於服務對象大多數沒能力發聲,加上不少醫療社服團體也盡力維持服務水平,社會反彈聲音才不算太多。

善用公帑應支持開誠佈公方得信任筆者強調,並非反對政府全面檢視資助成效,或作歸口管理提升效益及善用公帑,但任何的調整均應以不影響服務質素為大前提;再者政府既然公開承諾削減資源不涉民生福利開支,就應履行承諾!即使證明當中有浪費或重疊資助,也大可開誠佈公向社會交待,再作調整,而不是目前般靜雞雞削減開資!

再者,教育、醫療和社服均屬必要的民生開支,教育是投資未來,醫療社服的投放是預防性投資,避免受助對象情況惡化。無論是前者或後者,都是不應減、不能減的公共開支,因此有關服務做得不好,後面要付出的代價,肯定遠比而家慳下的公帑為大!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昨交候選名單及政綱 傳新力量冀解決問題|2021-07-01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傳新力量"昨日下午一時半向選管會提交七人的候選名單及政綱。候選人依次為林宇滔、甄慶悅、蕭盈榮、謝伊琪、韋浩風、余玉儀及張奕聰。林宇滔形容團隊是"解決問題的力量",強調會堅持獨立議政的路,站在不同階層角度,為澳門長遠發展作出負責任的決定及推動改變。

尋求共識解決問題

第二次參選的"傳新力量"在原有班底上加入來自醫療、工程、留學生等不同界別新成員,林宇滔冀能更全面了解社會各階層、年齡層的需要。上屆選舉得票七千多,加上四年來做實事,有信心能夠躋身議會。認為澳門現時最缺解決問題的力量,且能夠團結不同界別或理念立場的人。會繼續聆聽不同聲音,以科學方法協助尋求共識、行前一步,冀為社會帶來見得到的改變。

林宇滔指政綱中針對很多民生問題並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辦法外,亦包括促開放政府資訊、建立監督政府機制等,更着重解決社會問題。對於政改有何看法?他稱上屆和今屆選舉同樣提出在基本法框架下循序漸進推動"一人兩票","呢啲唔係口號而係深信澳門可以做得到。"

堅持是其是非其非

第二候選人甄慶悅表示,澳門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困難時期,經濟受到新冠疫情打擊,原則上認同要用公帑幫助社會重建信心和經濟,但社會監督公帑的力量似乎較弱,"唔係話有好多嘢為防疫、要振興經濟就可以亂嚟,我哋覺得監督係重要嘅。"未來也會堅持"是其是、非其非"的理念,敢說真話,用理據、數據講清楚問題,繼而提出解決方法。

第三候選人蕭盈榮是一名執業西醫,主張增加家庭醫生這一範疇,促進公私營醫療體系、私人執業醫生三方合作,形成一個全科醫療、專科醫療可以互相轉介的醫療體制。同時針對長者宿位短缺、護老者心理狀態提出解決方案。

傳新力量交候選名單及政綱 林宇滔冀團結不同界別人士



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林宇滔:公開渠網排水力做好規劃|2021-06-30 市民日報

 【本報訊】本月兩次黑色暴雨,本澳多區均出現水浸。市諮委、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強調,因應極端天氣頻發,對渠網規劃、泵房興建,必須有更高的安全系數。他又批評政府一直未有向公眾清楚交代本澳渠網排水能力,促請政府公開本澳雨水渠網的可承受雨量,並以此作指導標準,確保渠網從規劃、設計、興建、維修保養,甚至排污處罰能作為衡量指標,以便公眾及上級作監督,倘雨量未超過設計標準就出現水浸,相關官員理應問責。

林宇滔表示,日前黑色暴雨的雨量確實超過100毫米,瞬時雨量只比本月1日的雨量低幾毫米,雨量確實驚人,亦超出本澳很多低窪地區渠網的排洪設計。他指是次水浸地點比本月1日少,水浸程度亦較上次輕,內港北亦沒有出現嚴重水浸,反映上次政府肯定有工作做得未夠好,相信近日泵房經過調控調整,加上通渠工作,故今次水浸情況稍好,期望市政署的通渠工作能進一步做好。

他續說,本澳近期水浸均是暴雨造成,政府應因應實際情況,認真排查每個水浸原因,找到瓶頸位並作出改善。而數十年一遇的暴雨愈來愈多,必須因應極端天氣頻發,對渠網規劃、泵房興建,須有更高的安全系數。他又指現時渠網的規劃和新渠網興建由工務部門負責,市政署作為維護和更新擴容,將來建設辦升為局級部門後,問題只會更複雜,現時跨部門協作已經做得不好,希望特區政府對此設跨司統籌機制。

盡快建筷子基泵房

另外,林宇滔重申,本澳舊區地低、人多、渠網有限且複雜確是事實,但政府亦從未有勇氣交代本澳雨水系統設計的瞬時雨水承受能力,每次水浸總搬出各種理由解釋。他促請政府公開本澳雨水渠網的可承受雨量,並以此作為本澳雨水排放系統的指導標準,確保渠網從規劃、設計、興建、維修保養,甚至排污處罰等均應以此標準作為成效衡量指標。如果雨量未超過設計標準就出現水浸,相關官員理應問責;若雨量超過設計標準而出現水浸,政府就要考慮將基建標準進一步提高,也只有通過客觀的指標,有關範疇的工作才能得到可量化的改善和評價,同時才能有更科學的理據爭取社會足夠的支持,盡快落實雨水渠網基建。

對於政府日前指有決心做好渠網改造、泵房等基建工作,林宇滔指因應是次兩個水浸重災區為新橋區和鏡湖馬路,政府必須檢視和處理區內渠網有否瓶頸位,筷子基泵房亦必須盡快興建;另一嚴重地點為下環街,他指除了不同意大費周章在司打口地底建蓄水池外,應盡快增設泵房,政府已經接納有關意見,期望工程盡快展開,雖然難以擔保一定能解決下環區水浸問題,但至少能作為紓緩區內水浸的重要基建。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