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無視低窪區市民商戶年年擔驚受怕 擋潮閘研究仿真無限輪迴政府耍賴︳2021-04-16 宇論滔滔 林宇滔

  二零零八年受到颱風黑格比的風暴潮影響令本澳低窪地區廣泛水浸,社會當時已提出政府要做好防災基建,但特區政府拖至二零一二年才成立跨部門治水小組跟進,二零一四年提出興建媽閣到灣仔的擋潮閘,以保護澳門西區,即媽閣、內港、筷子基到青洲一帶,免受風暴潮影響,二零一五年澳門人大更為此向中央反映爭取國家支持,但擋潮閘一直未見有實質進展,及後,經歷二零一七年的天鴿、二零一八年的山竹兩個超強颱風及風暴潮侵襲,造成人命傷亡及以百億計的經濟財產損失後,上屆政府已明確承諾會興建擋潮閘,二零一八年中央亦已明確同意其可行性,法定的兩階段內地環評也獲通過,上屆政府亦曾公開表示爭取最快在二零一九年底前動工。
黑格比後速建擋潮閘可免天鴿山竹風暴潮水浸
  新一屆政府上任後,包括筆者在內的社會不少意見均力促政府盡快落實擋潮閘工程,筆者唯一的意見,就是政府應加高擋潮閘的設計高度(現公開資料顯示擋潮閘的有效高度僅較天鴿測得的最高水位高七厘米),以應付全球暖化伴隨而來的越趨強勁颱風及風暴潮。但今屆政府上任後,對擋潮閘的態度似乎又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對興建擋潮閘的態度變得十分曖昧,一直不置可否,且以各種理由拖延。去年六月十二日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稱“內港擋潮閘需延至年底動工"、六月十六日羅立文指"年底至明年初決定是否建造擋潮閘"、十一月十六日行政長官賀一誠稱因要求有關單位研究增加分析擋潮閘會否加重C區低窪地區的水浸,仿真研究有望明年中完成,屆時將對外公布,若有爭議會對外諮詢。
  四月十三日,羅立文在立法會受訪時稱,政府近期已收到內港擋潮閘工程水文仿真研究報告,但需時分析,現時會否興建內港擋潮閘仍然未有結論,只表示會盡快公佈但未承諾確實時間。
政府不建擋潮閘應拿出替代方案非拖字訣!
  根據工務局資料,"澳門內港擋潮閘工程實時數字仿真驗證"去年六月三日以詢價方式判給"亞洲仿真控制系統工程(珠海)有限公司",造價四千三百五十萬元,工期一百八十天,意味報告應在今年初就要完成,就算當中未包括特首後加的“會否加重C區低窪地區的水浸”的要求,研究需時也不會增加多少,因為熟知的都明白,模型構建好後及運作後的不同情景運算只要調整參數即可!
  再者,筆者實難以想像,政府連完成結論分析的時間都不肯交待?難道這份花費四千多萬的研究報告其結論難以理解?還是政府對報告的研究方式或數據有質疑?但這些都明顯不是合理理由!
  值得一提是,根據政府資料,單是2015年至2019年的五年期間,政府外判的研究、顧問項目、報告等性質的項目,就花費九點五億公帑,但當中僅12%有在網站公布,且最後兩年的公開比率僅約8%,即十份研究九份都不公開,反映當局不單沒有胸襟公開更多報告,而是更傾向選擇不公開,這明顯不是開放透明政府的方向。
擋潮閘有效高度應有足夠緩衝應對全球暖化
  筆者實難苟同政府今次大費公帑論證擋潮閘會否加劇周邊低窪地區水浸的問題。首先,中央早在二零一八年已批覆內港擋潮閘的可行性報告,意味著工程已經內地多個部門及中央完成論證及工程屬可行,當時五區填海也早已定案,有關論證早已包括五幅新填海區,何需再重覆研究?甚至判給後再增加"會否加重C區低窪地區的水浸"的項目?難道政府質疑當時研究的真實性?
  再者,如果擋潮閘能夠在2008年黑格比之後盡快提出和落實興建,擋潮閘最初設計有效高度為五點六米,建成後已可抵禦天鴿(五點五八米)和山竹(五點二一米)的超強風暴潮,令澳門可免去以百億計的經濟和人命損失,低窪地區更可免受水災之苦。但黑格比至今已十三年,擋潮閘仍然停留在研究、再研究,且興建無期的死循環,這絕對是對低窪地區居民商號的不負責任!再退一步,即使政府認為此方案有問題堅持不建擋潮閘,也應該提出改善或替代方案,而非無實際替代建議下不斷質疑擋潮閘會否出問題,這同某些人士批評坊間經常有人提出批評卻無實際建議有何不同?
擋潮閘經本澳中央多重論證再仿真乃混淆概念
  也有專業人士坦言,政府不單對過去擋潮閘多份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視而不見,更重要是政府提出:”會否加重C區低窪地區的水浸“的問題,也反映決策人或者將因颱風中心超低氣壓與天文潮叠加作用的風暴潮,與暴雨產生的洪澇災害的基本概念混淆!要知道,風暴潮是風暴中心超低壓再加上月球引力共同將海水"吸起",故只要閘門及堤壩足夠高,就可擋住風暴潮保護低窪地區,且不會加劇周邊地區的風暴潮高度;洪澇則由於該地區或河流上游出現暴雨產生,如果只擋不疏通讓水有地方流走,水位就會不斷升高,也會連累其他周邊地區!
  客觀而言,媽閣擋潮閘非唯一可抵抗風暴潮的防災基建,政府確實也可由媽閣沿內港到筷子基、青洲等岸邊興建全長約三公里的堤圍,並一次解決澳門西岸渠網整治、外環高架道路、輕軌及海濱整治等系列民生工程,但堤圍沿岸邊最少要高三米以上,且涉及面廣,以澳門政府的執行力,絕非十年八載能完成,故筆者才認為在媽閣與灣仔建長六百多米的擋潮閘,才是刻下處理風暴潮最務實可行的選擇。
威尼斯摩西閘實證成功為何視而不見?
  其實與澳門同處低窪鄰海地區的意大利威尼斯,同樣因為受風暴潮水浸影響,早在二零零三年拍板興建擋潮閘(當地稱"摩西工程"),計劃包括4個區段78片閘門(規模較澳門大十倍以上)預計可以阻擋3公尺高的大潮;工程原定2011年啟用,後因嚴重超支及貪污等各種問題一再拖延,預算也一路追加到55億歐元(約524億澳門元);直到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威尼斯慘遭五十年來嚴重洪災,水淹至1.87公尺高,當地古跡、商家、房屋等合計損失達10億歐元(約95億澳門元)及2死後,當局才加緊興建速度。去年七月 "摩西工程"完成閘門總測試,預計所有工程今年完工。值得留意,當地對其成效及有效高度是否足夠等同樣有不同意見及爭議,但威尼斯今年十月三日受到風暴影響,原本預計潮水將達一點三米,將會令當地地標——聖馬可廣場及市區三分之一地方受浸,但因擋潮閘成功啟動及發揮作用,令威尼斯全市避過風暴潮侵襲,結果似乎較特區政府委託顧問研究更實在!
擋潮閘一日未建成嚴重風暴潮陸續有來!
  根據資料,天鴿前一次的十號風球已是一九九九年的約克,澳門回歸後僅掛了一七年天鴿、一八年山竹、以及二零年八月二十日的海高斯三次十號風球,黑格比當年僅掛八號波。前兩者破壞不贅,但只要海高斯登陸時間比預期晚三小時,風暴潮加上當日天文大潮高位,海高斯風暴潮最高將達四點五米,即低窪地區最高有一點五米的水浸,災情雖不及天鴿與山竹,但已與黑格比相若。

  再者,全球暖化對澳門的影響已越來越烈,根據研究,一九七零年開始,本澳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4.2毫米,即過去五十年澳門海平面上升了廿一厘米。全球暖化亦令颱風速度更快、引起的風暴潮更高。經歷天鴿一役後,每年風季低窪地區的市民商戶都深受風暴潮侵襲的陰霾影響,就算特區政府今日拍板動工興建擋潮閘,低窪地區商戶、居民仍要擔心害怕多數年等待擋潮閘建成!如果政府堅持認為擋潮閘不合適,負責任的態度應拿出具體的改善方案,而非不斷研究、仿真,令低窪地區居民每到風季及打颱風時,要為風暴潮擔驚受怕!


 

2021年4月9日 星期五

TDM新九條低級紅添煩亂應問責 政府有自信接受傳媒監督方能善治︳2021-04-09 宇論滔滔 林宇滔

   近日有傳媒報道指,澳廣視(TDM)執委會向其葡文新聞部發出九條規定(下簡稱:「新九條」),其中包括傳播和促進愛國主義、愛國愛澳精神;以及TDM員工「不會散佈違反中央政府政治和特區採取的措施的信息或意見」等;若不接受或被合理解僱,事件至今已有至少6名TDM葡文記者請辭。

  澳廣視就事件發聲明指,「現行新聞編採方針不變,澳廣視作為提供公共廣播服務的機構,繼續履行傳媒社會責任,堅持愛國愛澳原則,是其是,非其非。」澳廣視執委會日前也與葡文部編採人員代表開會直接對話,並重申現行編採方針維持不變。
賀強調媒體均愛國愛澳未有新指示
  然而,事件近日引起國際傳媒以及媒體組織的關注,亦持續發酵,葡萄牙外交部長也為此發聲,期望中方遵守《基本法》所保障澳門的新聞自由。行政長官賀一誠被追問事件回應時指出,「所有澳門媒體都應愛國愛澳,而他本人未下達任何有關媒體的新指引」。
  葡國150名記者包括曾在TDM及澳門葡文媒體工作過的記者聯署發公開信,並送交葡國國會、外交和葡萄牙社區委員會、文化與傳播委員會以及國會議員。據葡新社報道,外交事務和葡萄牙社區委員會昨辯論記者來信中所表達的對澳門新聞自由受限的憂慮、呼籲葡萄牙國會對澳門新聞自由的局限性表示關注並監督對澳門新聞自由的情況。報道引述委員會對信中內容表現出「非常普遍地理解」,「對葡萄牙的承諾已20年,中方已真誠履行」。委員會認為,「委員會已就事件進行公開討論且向傳媒開放,故議會不必就所有問題採取立場。因為過於放大問題,對澳門或澳門的人,以及中葡關係都無濟於事。」
事件發酵至外交層面葡國會尷尬
  葡國國會就事件展開的討論及回應之尷尬實在言溢於表,也符合有學者早前的推測,事件將令葡萄牙政府處於尷尬位置,或令中國在國際社會失去支持「一國兩制」的重要盟友。
  綜合現有資訊,澳廣視至今從未否認有向葡文新聞部發出9條規定,加上葡文新聞部兩名總監的委任期突然縮短至半年、只到九月份,且至今有多位葡文記者離職,故TDM剛上任數月的新執委會有向葡文新聞部發出「新九條」已幾乎被肯定是事實;若行政長官「未落過新指示」屬實,今次事件無疑是新執委會胡亂揣摩長官意志的經典「低級紅」事件,更重要是澳門一個公共機構的內部管理,竟鬧至外交層面為本來已經戰雲密佈的中國外交添煩加亂,本就應被問責,且有關人士若自問真愛國愛澳,更應為自己的魯莽行為請辭謝罪。
不接受新九條可合理解僱無法律常識
  說回「新九條」,先不論條文內容,但TDM執委會成員中有成員曾官拜法改局副局,按理對《勞工法》應有相當理解,但單以傳媒引述指若葡文記者不接受有關內容會被「合理解僱」一說,就顯得制訂指引的執委會對《勞工法》第六十九條「僱主以合理理由解除合同」的十大理由的無知。
  從新聞角度而言,正如賀特首所指:澳門有哪個媒體不愛國愛澳?TDM葡文記者雖在報導風格上與本地中文媒體有明顯差異,但正如傳媒團體聲明所言,澳門葡英傳媒以不同角度關注不同種族、社群的福祉和聲音,這些都是澳門社會多元共融的重要養份。特區政府一再肯定其貢獻,也承諾會按照《基本法》的規定保障新聞自由。再者,從宏觀的外交層面來說,他們也是向外展示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對外窗口,故筆者對今次「新九條」事件,只想到「低級紅」、「無智慧」和「添煩加亂」!
澳傳媒數量增影響力減原因眾多
  筆者回歸初期有幸任職傳媒數年,當年工作雖然日夜顛倒,但卻換來難得寶貴的人生經驗,以及對社會較全面的了解,且當年的傳媒環境至少能夠發揮到一定的引領社會輿論、監督政府、成為社會政策討論平台等作用,對從業員來說,確有非薪酬帶來的工作滿足感和責任感!
  澳門傳媒數量回歸後雖然不斷增長,但澳門新聞界、尤其中文傳媒的公信力、影響力和對政府施政的監督能力,實在難與當年同日而語,不少媒體甚至成為了政府新聞稿的複印機。
  澳門新聞界長期積弱的原因,有人簡單歸咎於政府資助或管控等,筆者只能認為這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社交媒體急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的衝擊、公眾對新聞價值的不重視、傳媒行業人才流失和青黃不接等多個因素影響疊加,才是澳門傳媒環境衰落的核心原因。
澳傳媒長期積弱政府難掌握真民情民意
  古語有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個開明的政府絕對不會自滿於沒有監督批評、只有讚好的一言堂環境,因為聽不到人民真正聲音才是為政者最大的危機,近日消費優惠事件就是典型例子!
  故越是有智慧、有能力、有自信的官員,越真心期望社會有更多專業且具公信力的傳媒能對社會事件和問題報導、批評監督和收集各界意見,以便政府更高效更掌握民情、持續改善施政,以達至真正的善治與社會和諧。
  澳廣視作為政府全資擁有、每年花公帑三億多元的的公共廣播機構,其運作定位目標一直未清晰。早在二零一零年,當時政府專門設立了《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策略發展工作小組》(下稱「工作小組」),全面檢討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整體改善意見和長遠發展策略,無論當時的批示原則,還是報告的結論均強調:「政府不干預澳廣視的新聞自由、採編自主及日常運作。」但實際上,就算不談今次TDM葡文記者「新九條」事件,TDM新聞中文部是否能夠做到「政府不干預澳廣視的新聞自由、採編自主及日常運作?」能否堅持報道追求相對客觀、平衡、多元、以事實為依歸?公眾已有清晰答案!
亡羊補牢恪守新聞專業方為出路
  筆者相信,今次事件已上升至外交層面,各方將以冷處理避免事件激化,而「新九條」也可能不會被重提,但事件對葡文記者界造成的傷害已難以彌補。正所謂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筆者更期望的是,賀特首應有足夠的自信,通過今次事件痛定思痛,讓澳廣視整個新聞部包括葡文及中文新聞部,能有真正的空間,按照新聞專業追求相對客觀、平衡、多元、以事實為依歸的採訪空間和新聞報導,做到「有喜報喜,有憂報憂;有善必揚,有惡不隱」」讓其真正成為政府掌握真正社情民意的有效平台,及時調整施政實現善治,而非讓TDM淪為對施政只讚不彈的政府政策宣傳機器。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傳新協:消費優化計劃宜盡快推出︳2021-04-06 澳門日報

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因為操作複雜、未回應社會的普惠性訴求,當局允再優化,由消費立減、設啟動金,再循消費卡方向優化。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消費立減和設啟動金已向前行了一步,當有了優化方案應盡快推出,"唔係一講就縮,唔知拖到幾時"。對失業、就業不足人士亦要有針對性措施。

林宇滔表示,電子消費優惠計劃最初構想純粹從商業角度,將利益最大化,拉動消費,惟操作複雜,亦與坊間普惠性援助的訴求有很大距離,太過"離地",以致引起坊間強烈反彈。

採立減啟動金可行

優惠計劃因而調整,政府最新指聽到的意見是居民較傾向使用消費卡模式,將循此方向優化。林宇滔指出,第一期消費卡至去年六月十五日的消費數據,帶動的乘數效應約一點一七倍,即政府出一百元,才帶動一百一十七元的消費。採取消費立減方式已算簡單,有消費拉動性,亦為大家所接受的最大公約數;啟動金也與消費卡內容相差無幾,回應了普惠訴求,已向前行了一步。

推行簡單公平政策

至於金額多少視乎政府的財政衡量及力度,如果太遠離社會期望,社會自然會有下一期訴求,但先行一步,"好過收埋唔出",最重要一步一步穩步向前行,"唔係一講就縮,縮完又唔知拖到幾時,我諗呢個唔係一件好事"。

政府應當汲取今次教訓,推出任何公共政策時,簡單、明晰、公平是基本的原則,政府政策最重要是要讓公眾公平簡單使用,而非絞盡腦汁將利益最大化。這樣的政策只在商業上可行,在公共政策上不可行。

實際行動援助失業

更重要的是,對失業、就業不足人士要有針對性措施。他指出,報讀帶津培訓遠不足夠回應基層、就業不足人士的壓力,需要有實際行動,包括招聘會、對大博企減外僱額。政府工程或外判服務,包括建築項目、外判清潔保安、園林綠化等一系列,要真正優先聘用本地工人,由跨部門協調將公共行政恆常需要外判採購服務的工種,留給本地人做。

中小企方面,既然現時政府的借貸可以延期歸還,"只還息不還本",去年政府為中小企推出的"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也應考慮到疫情比想像中長,允許延長向銀行的還款期。

推動資歷架構認證

他還建議,要令中小企有更穩定的市場,市場、就業的多元,長遠要資歷架構認證,讓有上進心的本地人能夠選擇不同行業穩步向上流動。香港建築業有年輕人入行,除了基本上無外僱,還因為有資歷架構認證,不同的工種有不同的牌照,人工調整都有清晰數據可跟從。

"澳門過去經歷幾次的建築高峰都無去做(資歷架構認證),現在環境差當然難做,但是否任由行業無新人進入?長期依靠外勞的行業本身不穩定,值得政府關注。"他稱,餐飲、金融、科技同樣需要有計劃培訓本地人,以及勞資官三方的認證。政府每幾年有持續進修發展,但不涉及資歷架構認證,無助提升本地人專業發展,造成浪費。



2021年4月2日 星期五

公共工程超時超支須改善 拖延不招不判社會受損害︳2021-04-02 宇論滔滔 訊報

   日前的立法會口頭質詢大會,有議員質詢政府公共工程超支延時的檢討改進機制等,但卻反遭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質疑,議員為何仍要「煩我」追問超時超支問題,認為對運輸工務範疇十分不公平,又稱議員有責任向市民澄清政府有進步。他重申現時本澳大型公共工程超支超時情況已有很大改善,超支方面能控制在 5%以下,結果引來議員:「問多兩句都咁惡?」的反諷。

議員批羅司問多兩句都咁惡?
  客觀而言,若單看政府現時定期更新的「運輸工務範疇超過一億之工程的狀況」的清單(下簡稱「清單」),工務範疇公共工程的超支、延期問題確實較過去有較大改善,當中政府加強監管肯定是原因之一,但運輸工務範疇目前是以招標的判給價及工期作為超支超時的計算標準,也是關鍵原因,這意味著政府一日不判給,一日也不會有超支、超時,這在審計角度或者算是合理客觀,但在公共行政和政治監督的角度,卻是規避社會監督的手段之一。
  例如超支方面,現時社會或立法會要求運輸工務司範疇交待新項目的預算,當局就會以未招標為由表示未有預算,但任何參與過公共行政程序的人都明白,項目由最初立項時就要有初步預算,政府也絕不可能沒有初步預算就進行招標,這根本不合公共行政的邏輯,故工務範疇所謂未招標就無預算的回應,根本就是規避監管的手段!
  至於超時也一樣,因為現時僅以合約判給為標準,而不是以項目何時竣工為超時標準,根據「清單」,路環九澳新監獄第三期工程將在2022年完成,僅較原計劃超時3.2%;但實際上,路環九澳新監獄工程早於2010年8月動工,分四期進行,原定於2014年底竣工。但目前第三期最快也要明年3月才完工,第四期亦未見招標,故仍未有確實竣工日期。
分期合同超時改善整體工期卻大延誤
  離島醫療綜合體早在2010年提出興建,根據2012年《醫療設施興建之階段性進度報告》,一期工程預計2017年底完成,第二期則在2019年完成,但目前最快也要2022年才能完工。但必須指出,上述工程均是羅立文上任前就出現,且監獄和醫院均涉及特別專業的要求,涉及跨司協調,將這個歷史問題全推卸工務範疇,筆者也覺得不公平,但施工逾十年的監獄開支已逾二十億、離島綜合體預算更逾百億計算,作為負責任的司長也應盡責統籌,並明確向公眾交待預算及開支,而非自我感覺良好!
  再者,工務範疇本身的協調也不見得做得很好,就以九澳隧道為例,整個項目包括隧道路段、南戶外路段和北連接線3項工程,前兩項工程均按計劃於2014年下半年施工,南戶外段已於2015年5月竣工,隧道路段則應在2017年完工,但由於炸藥運輸及儲存原因,最終拖至2019年11月才完工,先不談超支17.5%及超時91.9%;最令人不滿的是,本應在2014年同步公開招標及施工的北連接線,最後竟拖延了5年到2019年才招標及動工,按計劃在2021年底才能完工,令九澳隧道通車前後拖延逾五年,必須指出,羅立文司長2014年底上任,九澳隧道問題只要司長有關注及跟進,絕對可以避免隧道工期本身已延期一倍的前提下,北連接橋竟拖到隧道建成後才招標的低級錯誤出現!
石排灣線去年九月開標至今未判?
  以本專欄之前曾探討的輕軌為例,按照施政報告,氹仔連接橫琴線的初步設計已完成,石排灣線爭取2020年底前開展工程,2021 年下半年確定輕軌東線路線方案,意即今年的施政報告並未提今年內要判給或動工興建輕軌橫琴線,但上月底,政府突然宣佈將輕軌橫琴線的土建工程以35億元判給「南光(集團)有限公司」,爭取4 年內建成試營運。但輕軌「石排灣線」自去年九月八日開標後,至今逾半年仍未判標,政府也從未交待原因,按照羅司的邏輯,這也不計算入超時的項目。
  近期友誼圓形地(俗稱東方明珠)連接新城A區的行車天橋建造工程又是一例,按照工務局制訂的新城規劃,A區與澳門半島之間三條連接橋的交匯處均已設計立體交通安排避免交通堵塞,按照慣例,有關立交工程應該同步在連接橋建成時同步落成,但工務局一直沒有落實立交設計及招標建造,任由連接橋落成後用交通燈去處理A區連接橋的交通,自然備受社會指摘,更離譜是,工務局堅持不理下,該處最終竟由交通事務局負責設計,再交工務部門招標興建,這明顯是部門互相卸責、死不負責的拖延結果,若單以工程合同判給的角度,這工程表面沒有延誤,但實際上卻因為政府部門的不作為和卸責,由社會大眾承受交通擠塞的惡果。
A區共同管溝不動工等甚麼?
  就議員質詢道路重覆開挖的問題,羅回應時提到,去年運輸工務範疇公共工程的投資預算為 96億元,執行率 96%,今年的公共工程投資預算涉及 160億元,呼籲大家要有心理準備因應工程開展,今年澳門將會是一個「大工地」, 肯定會出現「亂」和「通街挖」的局面。
  針對重覆挖路的問題,筆者過去探討了不少協調機制的問題,今日不再深入展開,但當年社會推動政府長遠減少道路開挖的其中一個方向,是政府同意在新城A區的主幹道建設共同管溝(即一個可供人員進入容納不同地下管線的地下隧道),政府在2019年8月也以豁免公開競投方式將澳門特別行政區共同管道管理公共服務判給澳電,至今已逾年半,仍未見政府有任何在A區主幹道興建共同管溝的實際行動,難道要待A區包括經屋等項目陸續建成後,才開始大挖大掘興建公共管溝?
  另一個低窪地區居民最關心的防風暴潮基建──擋潮閘,上屆政府表示最快可在2019年底動工,但新屆政府上任後,以「仿真模擬」驗證為由,拖了逾一年至今仍未確實動工時間或替代方案,這種無了期研究的影響,其實與工程嚴重超時一樣影響重大!
質詢乃立會天職解說是司長責任
  筆者必須承認,羅司長就任之初,確實花了不少力氣將過去存在的多個嚴重超支、超時的公共工程「大白象」,如氹仔北安碼頭、輕軌車廠、望廈體育館重建等等處理;再者,政府近年對已判給的公共工程項目合同的超時超支控制,數據上確實已得到明顯改善。但從居民的實際感覺,大量公共工程未按承諾興建、判給及落成的例子仍然隨處可見,作為司長級官員,當然有權利向公眾宣講自己範疇已做了多少「功夫」,但社會和立法會監督和質詢焦點集中在政府部門未做好、做夠的「功夫」,也是天經地義,如果司長不學懂換位思考,換來的只會是雙輸結果!


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

扶助受困行業增加支付方式論壇講者建言電子消費優惠︳2021-04-01 澳門日報

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匯賢社承辦的"民眾講壇"昨日下午三時在民眾建澳黑沙環會址禮堂舉行,立法議員宋碧琪、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及民眾建澳理事長李良汪任嘉賓,以"電子消費怨聲多如何優化貼民意?"為題,探討電子消費問題。

宋碧琪表示,疫情結束時間超出社會各界預期,現時不少家庭生活拮据,亦有不少居民處於失業或放無薪假狀態。因此當局今次推出電子消費計劃,以"先消費後優惠"的方式引起大部分居民強烈反應。在經濟復甦緩慢的情況下,市民更需要是經濟援助而不是拉動經濟,第三輪經濟援助應在前兩期基礎上更加優化,如針對特別需要幫助行業可投入多些資源,讓更多行業可度過難關。另外經濟援助是暫時,政府應以長遠眼光考慮經濟復甦及發展大局。

按消費習慣推政策

葛萬金指出,第三輪經濟援助中大部分與前兩期相同,受爭議在於電子消費問題,儘管政府希望推動新政策刺激經濟內循環,但推出時間卻未考慮到居民生活實際情況。加上該計劃中未考慮到未成年人及未滿六十五歲而不會使用電子支付的長者,以及消費習慣不同的群體。認為並不是所有居民都適合多消費、多優惠的消費習慣,期望當局以居民消費習慣為基礎,推行持之有效的政策。

林宇滔表示,去年政府七月公佈第一期消費卡成效數據,顯示消費卡在促進內需、提振經濟方面初見成效,但到現在未有第二期及第三期電子消費計劃的預期帶動效益。呼籲當局可公佈更多資料,並在電子消費券優化過程中,增加居民自由選擇的權利,如未成年人及長者可使用消費卡,有電子支付的居民可以自由選擇不同支付方式等。

李良汪指出,原計劃經參考內地多個省市相關措施而制訂,在科學層面沒有問題。然而,疫情影響澳門大多數行業,不少居民面臨失業及開工不足等問題,與內地經濟仍有增長的情況不盡相同,故出現民意反彈。另外,關注長期開工不足及失業的群體,建議特區政府推出針對性支援措施協助有關人士。認為是次問題值得特區政府反思,在今後推出政策時,應在科學施政及社會訴求間取得平衡,並建議檢討公共政策制訂、執行、評估、落實及監督等過程。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