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支持政府擬禁輸入發泡膠餐盒 團體倡循序推動源頭減廢 | 2020-08-10 澳門日報

 2020-08-10 澳門日報  A01  |   澳聞  | 支持政府擬禁輸入發泡膠餐盒 團體倡循序推動源頭減廢

【本報消息】環保局計劃明年禁止輸入發泡膠餐盒,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支持,認為發泡膠存有衛生及健康風險。從環保角度,應制訂限用各類一次性塑膠餐具的立法時間表。長遠應循序漸進,推動社會源頭減廢。
鼓勵減用塑膠餐具
林宇滔表示,發泡膠不太耐熱,用作餐盒較不衛生,長期使用對健康存在風險,支持政府立法禁止輸入及使用發泡膠的意向。認為這只是第一步,相對外地,澳門限用一次性塑膠餐具仍然較慢,但聊勝於無。建議政府制訂限用不同類型一次性塑膠餐具的立法時間表,一方面讓社會監督政府的工作,另方面讓業界及早做好準備,以環保物料替代塑膠餐具。大部分餐飲業界、一次性餐具供應商等都樂意配合政府政策,關鍵是要提前做好準備,尋找合適的餐具替代品,相信大家的接受程度會更高。
林宇滔認同近年居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下一代透過學習並不抗拒環保,只要有好的配套,多數人願意配合執行。前提是政府需有立法時間表及讓公衆、業界知悉、習慣。建議推出類似環保酒店的商業計劃,鼓勵食肆、外賣店等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推出環保食肆並分級等,以友善、鼓勵的形式讓居民、業界等適應,待法律強制生效時,公衆更易接受。
讓廢料在地資源化
林宇滔指出,歸根究底源頭減廢最重要。建議逐步推動政府部門、學校、社服機構、大型酒店等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強調凡事都要先讓公衆逐漸適應。同時廢棄資源不容忽視,直言本澳有相當多的一次性膠樽等被棄置。長遠應考慮做好回收廢品的在地資源化,提升回收率,而非找地方處理回收廢品。應負起"自己垃圾自己處理"的社會責任,儘管代價較高都應有在地資源化的配備,將紙、塑膠等有效回收,讓環保回收廢品在地資源化成為教育基地,回收、教育相輔相成。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每年暑假都有調整巴士班次?林宇滔批:講大話!│每年暑假都有調整巴士班次?林宇滔批:講大話!

 

2020-08-07 訊報  P08  |   論盡媒體  |   論盡澳門街  |   每年暑假都有調整巴士班次?林宇滔批:講大話!

交局突然宣佈於八月一日起削減巴士班次,令到社會怨聲載道。縱使交局週日(二日)召開記者會試圖撲火,但是交局之舉不禁令人質疑:巴士班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在決定削班前,為何不用諮詢公眾、交諮會及立法會意見?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交局局長林衍新週日記者會上顯然是「講大話」,指雖然當局表示每年暑假都有調整巴士班次,但過往當局所削減的巴士線僅為來往澳大的班次,並增加來往黑沙的巴士班次,僅屬季節性調整。而今次則是將所有巴士路線的繁忙及非繁忙班次作統一縮減,「實際操作上,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明顯地林衍新只是以謊言掩蓋謊言。」
「問題是,為何交局會夠膽,在不諮詢公眾,又不向轄下法定諮詢機構交通諮詢委員會交代下,可以由局長一人決定削減巴士班次?為何兩巴都不出聲?這就是我們整個制度的最大問題。」
林宇滔指出,在現行的巴士服務模式下,巴士公司唯一的「老闆」既非特首,亦非澳門市民,而是林衍新一人,「因為我們的巴士服務模式已成四不像,不是市場化,亦非政府主導,而是靠政府財政援助,其中包括服務價值與票收都是虛數,只要局長點頭,巴士公司就賺錢,局長不點頭,公司就蝕錢。局長今次可能同特首交代都無做。」
削巴士班次因要削部門開支?
林:巴士服務交局一人話事
今次巴士削班的消息一出,社會隨即質疑,當局此舉是為了「貫徹執行」特首要求部門削減一成開支的命令。林衍新在週日記者會上否認,強調當局在市民出行的預算「斗零都冇減過」,但又提及現時本澳每日約8,500班次,是次調整最多減少200班次,調整約2%,當局認為是合適的調整,符合「應使則使,應慳則慳」的原則,粗略估計可節省約200萬元公帑。
林宇滔則指,林衍新今年內已多次想削減巴士服務的開支,「只不過今次事敗,事敗後才找東西說,亦沒有取消,只是一個月限期,限期內就用大量的特班車去解決問題。所以實際開支沒有減過。」
林宇滔亦指,過去數月巴士服務開支的增長,不及巴士乘客人次的增長率,「每年每條巴士路線、車型及公司服務價值,其實到今日都是由交局批了就算,完全毋須向公眾交代,不用向立法會、特首、社會交代,一個人話晒事,且巴士公司不敢say no。一個人話晒事都不要緊,但就連假諮詢都不做。不只巴士服務,連同削車位、加罰款等所有爭議,都不用向公眾交代,執意妄為,為何這般的官員仍然可以在位?這就是問責制度的問題。」
打畀巴士公司老總要求加班次?
林:過份離地
在週日的記招上,林衍新提到自己都很緊張市民公交需求,經常有站長看到自己就會反映班次緊張的情況,而每次自己聽到意見會即時「打畀巴士公司老總」反映問題。但林宇滔反批,這個例子反映出林衍新過份「離地」,「這樣好像做了一件很好的事,但這亦證明他十分離地,他有否反思過,巴士多人上車,為何不是由站長直接打電話回公司要求加班?原本就應該這樣做,為何要局長打電話才能加班?」
「這個故事突顯出現巴士運作制度的無稽,整件事就是無聊、無稽、浪費公共資源。他說出來,因為他覺得他沒有問題,但這就是他的離地,以及他的權力欲。」林宇滔強調,縱使這位局長敢做事,但同時卻無法換位思考,不去想中間出了什麼錯,「如果是一個有能力的局長,去到亞馬喇見到巴士站長覺得這麼多人需要加班都無能為力時,理應是從機制上去想,而非自己親自去打這個電話,否則就證明我沒有領導能力。」
巴士合同年底屆滿
林:對新合同感憂慮
巴士合同將於今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到期,林衍新在記招上稱,暫時不可透露太多,但可向社會保證當局無意再作臨時續約,現時談得「八八九九」,如短期有消息一定會向公眾解釋。但社會憂慮,距離到期日僅剩下四個多月,即使當局可以提早向公眾交代新合同內容,社會亦難以就此發表意見,更遑論扭轉當中不合理之處。
林宇滔認為,當局應要及早交代巴士新合同的詳情,「究竟未來巴士服務的目標是什麼?沒有目標,他想說什麼都可以,今日跟你說叫你搭多點公交,下一日跟你說公交要有效益。究竟未來政府對巴士公司的資助比例是多少?當局現時也是說不清,班次可以優化調整,資助模式可與社會討論,但究竟現時的巴士資助模式想怎樣?政府主導?政府輔助?政府負責多少比例?現時完全變成大家不負責任、四不像,為何?」
他強調,巴士服務收費應由公眾監督,而現時當局對巴士公司使用財政援助,資助額多少只是靠估,單憑一個人話事,「在我心目中,巴士服務的資助或補貼都應要交代,即使是以前巴士車資是否加價,都應向公眾交代,模式則不能用現時這種全部沒有確定指數的方法,而是應用清晰的方式。」
林宇滔認為,若要改變現時以服務價值及票收作衡量的財政援助,以「人頭補貼」形式作補貼會較為合理,「現時政府的補貼都是六至七成,未來亦可以參考這個基數,但就要避免中間出現鬼巴的問題,相信現在有這麼多電子方式進行監管,不是困難的事。」
他亦指,新合同亦要確保巴士服務的靈活調整,例如透過特班車、插鐘車、點對點走外圍的巴士路線,靈活調動資源,「當日的記者會他都有講明,走外圍、插鐘車等是有效的,但費用如何計算?他到今日都說不清楚。雖然都是按公里計算,例如5號車總站在旅遊塔,但我插鐘到水坑尾,旅遊塔到水坑尾這一段如何計錢?我不計,巴士公司就說沒有激勵性,我計,又怎計呢?到今日他說是有計費模式,但沒有公佈交代。」
林宇滔強調,未來的巴士服務理應各司其職,政府做好監督工作,而非參與運載;巴士公司做好調配,對服務質素、安全及班次負責,市民有問題可投訴,所有事都要向公眾、立法會交代,「我們必須要建立這些機制。」
但他亦直言對巴士新合同感到憂慮,「從司長到局長,都可以對這件事諱莫如深,完全不透露?這才是政策討論的核心問題,但他不說就不說,社會只能硬食。一個如此重要的合同,批給時間起碼要半年至九個月的時間,其實年頭我已多次批評,你要續約或公開競投都要交代,並最少都要提前半年至一年時間才會穩陣,只剩不足半年,根本沒有足夠時間公開招標時,政府又有何籌碼向巴士公司傾?」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我實在很沒有信心。但由頭到尾我們已經過了最佳時期,就算是交代也只是假交代,都定了案,不滿意也沒有辦法,又不能重新招標。所以在整個操作上,我希望新一屆政府可以汲取這些教訓,不要再畀這些問題出現。」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特班車紓上巴士難得不償失 | 2020-08-04 市民日報

2020-08-04 市民日報   P04  |   澳聞  |  特班車紓上巴士難得不償失

【本報訊】交通事務局本月開始減少每日巴士班次,連日在社會引起強烈反彈,局方前日舉行記者會改口稱只在暑假削減班次,並會彈性處理增加特班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當局不應長期以特班車補充減少的巴士班次,倘減少正常班次再以特班車解決,服務費更昂貴,得不償失。他促請當局恢復原有班次,再以特班車補充,才是最有效方法。
林宇滔表示,是次巴士減班次事件,交通事務局一如過往沒有先與居民溝通,遇上民意反彈就撤回。前日記者會的操作,當局改口班次調整是因為暑假,9月會回復正常,根本與撤回沒有分別;而當局以大量特班車取代所謂減少的班次,只為回應社會反彈。
但他批評說,最大問題是整個操作,交通局長沒有誠心反思問題所在,特別是他在記者會上聲稱去年暑假期間都有調整巴士班次。林宇滔說,經翻查過去兩年巴士調整班次的新聞稿,當時交通局均表明是暑假的特別安排,調整的只是澳大等以學生為主的路線,因暑假,肯定大批學生不用上學令有關路線客量大減,同時去年部分路線因客流增加反而增加班次,與現在全部巴士路線都削減班次完全是兩回事,他認為有關解釋不能接受。
公開透明靈活調配講清計費方法
林宇滔續說,不反對特班車的作用,但當局應否長期以特班車補充減少的班次?他認為應有更多點對點巴士走城市外圍,紓緩單向瞬時人流,且巴士班次應該讓巴士公司靈活調配,同時要公開透明。而現在特班車的費用如何計算,政府一直沒有公開,他指現時一般巴士班次用公里計費,問題是特班車直接開往路線中段繁忙的站點去疏導客流,究竟特班車服務費是由車廠出車開始計算,抑或自接載乘客才開始計算?
他反問,若果減少正常班次再以特班車解決,服務費反而可能更昂貴,得不償失,故當局應該恢復原有班次,再以特班車補充,才是最有效方法,當局「死撐」1個月根本沒有意思。
他最後強調,整個事件反映交通局局長不聽民意,已經不是第一次。是次可算新一屆政府就任以來最迅速引起民意反彈的事件,特區政府強調要問責,但若果有關官員毋需問責,那麼新一屆政府也毫無官員問責可言。他又認為,若果政府要削減預算,交通局局長理應向外表明爭取不減預算,相信市民一定會支持,現在看不到他有爭取,反而採用不科學、不聽民意的方法削減巴士班次。

造成擠迫 不顧防疫風險 傳新協促撤回削巴士班次方案 |2020-08-02 澳門日報

2020-08-02  澳門日報 A02  |   澳聞  |  造成擠迫 不顧防疫風險 傳新協促撤回削巴士班次方案

巴士班次昨日起調整,平日尖峰時段候車時間增加約二至九分鐘。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是與政府提出削減財政預算一成有關,但巴士日均載客量數十萬人次,巴士補貼明顯是民生開支,既然特首強調不會影響民生福利政策,故促請政府撤回削減巴士班次方案。
抨交局無聽民意
林宇滔表示,候車時間增加令班次明顯有較大減幅,認為交通局調整巴士班次與優化巴士班次無關。雖然二、三月巴士日均客量跌至二、三十萬人次,乘客量較過去高峰期減少,但正如交通局早前指出,近月巴士日均客量已逾五十萬人次。縮減巴士班次造成的擠迫,是置防疫風險於不顧,亦成為防疫的最大短板。
巴士作為本澳重要的公共服務,在疫情關鍵期間大幅縮減班次明顯為了削減預算,他認為事件凸顯交通局沒有與公衆溝通及聽取民意。現時並非因乘客大幅減少而削減班次,質疑新聞稿有誤導甚至"講大話"之嫌,批評當局打算瞞天過海不與公眾溝通,不能接受向巴士班次"開刀"的做法。
減特班車變更迫
林宇滔坦言,並非不可優化巴士班次、巴士服務,但應在不減資源的前提下,討論巴士線路及班次調整,而不是在削減預算的前提下去調整班次。再者,改善巴士服務不只是班次頻密、加減,路線的調整、繁忙時段點對點巴士、針對繁忙時段的特班車亦十分重要。
他以是次巴士班次調整包括3AX快速巴士路線為例,指出這些走外圍、點對點的巴士班次亦減少,變相令市區的巴士車廂更擠迫,批評當局無正視問題,尤其是每日上午由北往南、晚上由南往北的人流,是可以通過點對點巴士、特班車去改善巴士服務,但特班車等方式至今仍未正規化,令巴士服務難以真正有效的改革。
多付公帑效益少
他提到,是次巴士班次調整把晚上八時後定為非繁忙時段,但實際上很多外僱晚上八時仍未下班,對於部分巴士班次調整至半小時一班,若路面或天氣出現其他狀況,市民候車時間定會超過半小時,且亦未必能上車。
林宇滔認為巴士服務不能再不向公衆交代,包括巴士合同的方向亦應清晰交代,擔心屆時又是資源問題而不是公共利益的問題。建議巴士服務交由市場化運作,通過實額補貼,監管巴士基本班次及服務,可把公帑用得更好,希望當局勿再以個人主觀意志去處理巴士服務,否則巴士服務不會真正因市民需要、巴士公司靈活調動的合理性去調整,令公帑付出更多、效益更少。
對於是次交通局調整巴士班次並未有提出科學數據,林宇滔直指交通局予人感覺是"假科學",當局掌握巴士運作的大數據,但並沒有全面公開相關數據,既然政府多次提到要打造智慧城市,應有責任公開原始數據,令公衆可以監督,甚至作為提出建設性建議的基礎,才是良性的溝通。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林宇滔促治理流入外港污水 | 2020-07-31 澳門日報 B01

2020-07-31 澳門日報  B01  |   澳聞  | 林宇滔促治理流入外港污水


林宇滔促治理流入外港污水

    【本報消息】市政諮委林宇滔表示,外港碼頭通往漁人碼頭之間沿岸的一個雨水排放口,長期有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海中,不單嚴重影響海洋生態,臭味問題亦甚為擾民。他再次促市政署盡快與工務局及環保局協調,短期內落實臨時措施,包括對污水即場處理,減輕沿岸水質的影響;更需盡快落實興建新污水管的工作。
    污水渠網超負荷
    林宇滔稱,就有關問題曾向市政署及環保局了解,原因是現有的污水渠網超負荷,無法將皇朝及新口岸區一帶的污水全部運送到澳門半島污水廠處理;過去甚至曾因污水管壓力過高,導致友誼馬路附近路面的污水渠口溢出污水,甚至彈起渠蓋,嚴重威脅道路使用者安全。 為此,市政署數年前只能在有關污水泵房附近位置,設置溢流口將超負荷的生活污水導流到附近雨水渠口,但此舉令未經處理的污水長期大量直接流入外港碼頭沿岸。據工務局資料,友誼大馬路與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交界處,兩條壓力管,泵房出水管及重力流管交匯處的沙井多次出現井蓋損毀、道路面層結構破爛和污水溢出,故必須要在上述地點新建一條直徑二米連接新口岸到黑沙環污水廠的地下污水管道 ,才能根治污水長期超負荷的問題。
    加快建新污水管
    考慮到根治問題的污水渠工期以年計,且至今未有動工時間。他促市政署盡快與工務局及環保局協調,落實臨時措施,加快新建污水管的工作。此外亦須全面檢視本澳污水渠網的負荷,以及早做好協調本澳污水渠網升級的工作,避免同類情況再次出現。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