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天鴿襲澳四周年防風暴潮基建零作為!|2021-08-27 訊報 宇論滔滔

    周一是天鴿颱風襲澳四周年,經歷四年前天鴿蹂躪用人命換來的慘痛教訓,本澳在颱風和風暴潮預警和訊息發佈、民防機制、公共設施防災基建、災前預備、低窪地區緊急撤離及災後善後等被動式應對災害工作上,確實較四年前有質和量的提升。但筆者也必須指出,四年過去,本澳針對天鴿、山竹級別風暴潮的主動防災基建——擋潮閘,至今仍然是零作為,實在說不過去!

為黑格比建擋潮閘十二年後仍動工無期?

    筆者一再重申,自從零八年黑格比令低窪地區遭受嚴重風暴潮的影響。當時社會已有聲音要求政府做好治水基建,但特區政府拖至二零一二年才成立跨部門治水小組跟進;二零一四年提出興建媽閣到灣仔的擋潮閘,以保護澳門西區,即媽閣、內港、筷子基到青洲一帶,免受風暴潮影響;二零一五年澳門人大更為此向中央反映爭取國家支持。但擋潮閘一直未見有實質進展。及後,經歷二零一七年的天鴿、二零一八年的山竹兩個超強颱風及風暴潮侵襲,造成人命傷亡及以百億計的經濟財產損失後,上屆政府已明確承諾會興建擋潮閘,二零一八年中央亦已明確同意其可行性,法定的兩階段內地環評也獲通過,政府當時曾公開表示爭取最快在二零一九年底前動工。

    但今屆政府上任後,對擋潮閘的態度似乎又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對興建擋潮閘的態度變得十分曖昧,一直不置可否,且以各種理由拖延。去年六月十二日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稱"內港擋潮閘需延至年底動工"、六月十六日羅立文指"年底至明年初決定是否建造擋潮閘"、十一月十六日行政長官賀一誠稱因要求有關單位研究增加分析擋潮閘會否加重C區低窪地區的水浸,仿真研究有望二零二一年中完成,屆時將對外公布。

擋潮閘終獲今屆政府同意但高度僅較天鴿高七厘米?

    今年五月底,羅立文在立法會表示,內港擋潮閘數字仿真驗證報告初步結論正面,支持興建計劃,故政府初步決定會做擋潮閘。至於興建費用和時間表,由於涉及跨境工程,需要透過區域合作,希望今年底能透露更多細節,並指仿真報告結論顯示,若本澳再遇一次類似天鴿颱風,擋潮閘對內港一帶應可起到一定防護作用,但強調即使完成擋潮閘,也不能保證能抵擋任何天災,若未來有更強的颱風也難以保證所有地方都不水浸。

    新一屆政府上任後,包括筆者在內的社會不少意見均力促政府盡快落實擋潮閘工程,筆者唯一的意見就是政府應加高擋潮閘的設計高度(公開資料顯示擋潮閘有效高度為五米六米,較天鴿測得最高水位僅高七厘米),應對全球暖化伴隨而來的越趨強勁颱風及風暴潮。但政府至今仍未公佈仿真報告,也未解釋為何不增加設計高度,以應付越趨激烈的極端天氣?

    正如司長所言,若耗費以百億計及工期最少數年的的擋潮閘僅能應付天鴿級別的颱風(潮高五米五八),明顯是難以應付越趨極端的天氣。

    極端天氣風暴潮高逾六米非不可能 要知道山竹的風暴潮在低潮位襲澳其潮高已達五米二一,但原因是當時不是天文大潮且是每日低潮位,原潮高僅兩米;若山竹如天鴿一樣適逢高潮位,其風暴潮將達六米以上,相當於內港最低位的水浸高度將逾三米,即逾一層樓的高度,屆時水浸的影響將極大。這還未計及山竹因經呂宋島減弱等因素,故面對極端天氣,擋潮閘的高度設在六米以上、甚至七米也絕不為過!

    不過,筆者支持政府以"內港防洪牆因工程大,可能超支超時,工程風險較大,存在不確定性,決定與擋潮閘一併考慮"的方向,因為按政府原計劃,要加高媽閣至林茂塘全長2.4公里的防洪牆至一點五米高,但卻只能抵擋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再加上原有海事及水務局聲稱於二零一五年完成了可抵禦四點一米潮高"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已存在眾多的滲漏問題,再將其加高無論是實效和成本效益並不划算!

    路環及各區防風暴潮基建同樣只聞樓梯響 內港擋潮閘理論上可以處理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外港區(中區及新口岸),?仔巿區和舊城區,以及路環舊區一帶同樣會受水患影響,詳見氣象局"黑色風暴潮警告級別下受影響的地區",上述地區同樣需要加建渠網止回閥、加高堤圍等的措施,應對黑色風暴潮的影響,但實際上,有關工作至今仍未見有實質進展,例如政府在二零一九年表示,外港堤圍優化工程計劃將友誼大馬路近外港碼頭向關閘方向堤圍加高到海拔五點六米,全長三千六百米,但堤圍加高將對行車望海景觀有影響,局方正研究其他取代方案,但兩年過去不見任何新消息。

    至於路環西側的防洪(潮)排澇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研究單位已提交最終報告,現正徵詢內地相關部委對最終報告及專題報告的意見,報告核准後計劃明年開展工程初步設計工作,這也意味著至今仍未展開實質設計及招標工作。

    明確主動防災基建責任公開計劃供公眾監督必須指出,澳門回歸近二十二年,僅有的三個十號風球分別出現在一七年天鴿、一八年山竹、二零年海高斯,且它們帶來的風暴潮分別是歷史第一、第二及第八高!根據氣象局記錄,澳門十個有紀錄最高的風暴潮,有七個是發生在回歸之後,上述種種數據均說明,極端天氣對本澳的影響已越來越明顯。

    但本澳的主動防災基建,明顯缺乏統籌,包括媽閣至灣仔的擋潮閘、路環的防洪(潮)排澇工程,以及各低窪區加高堤圍工程等主動防風暴潮工程,有關部門只是不斷官腔回應稱正有序跟進,甚至在立法會專責委員會的要求下,多年來至今仍未交出清晰的治水規劃、藍圖和時間表。

    筆者再次促請,特首應明確由哪個範疇司長揹起統籌擋潮閘及其他防洪排澇基建的責任,並訂出明確的時間表供公眾監督落實進度,確保相關主動防風暴潮基建興建工作能夠得到有效協調及盡快落實。筆者也特別提醒,當局有必要將擋潮閘的安全系數提升到足夠高,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將工程盡快完工,真正為澳門低窪地區的巿民和商戶擺脫風暴潮影響的威脅和陰霾。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澳門防疫又過一關 惟推疫苗接種仍保守|2021-08-20 訊報 宇論滔滔

    本月三日本澳新增四例本地新冠確診病例,政府隨即全民核檢及追縱一千多接觸者,及對患者住處及工作地區多幢大廈列作黃紅碼區,經過十四日對區內及追縱者的多次核檢再無發現新個案,黃紅碼區周三凌晨正式解封,被停業十四日的電影院、美容、按摩院、健身院、酒吧等娛樂場所亦於同日重開。澳門面對社區出現的Delta變種病毒,算是過了第一關。

    不少朋友都向筆者表示,在外地傳染率達一傳九的Delta變種病毒,在四名確診者生活在社區活動近十日後才被發現,卻未感染其他人士,尤其源頭女生同團多天、包括同房都未被感染,實在難以置信。

    變種病毒無社區擴散實屬奇蹟筆者認為,除四名確診者外,逾千五名相關接觸人士結果均呈陰性,且全民核檢也未發現陽性個案,除有相當的幸運成份外,本澳市民長期堅持戴口罩,以及45%疫苗接種率(已接種最少一劑人數為31.3萬),也肯定是重要因素之一。

    正如筆者之前在本專欄所述,接種疫苗是目前人類主動應對新冠疫情的唯一的手段,全球各地、尤其歐美各國由於無法將疫情「清零」,一直希望推動全民接種疫苗達到「群體勉疫屏障」,讓社會盡快恢復正常。

    當時各地專家根據過去接種疫苗對付不同病毒的經驗推算,只要一地區的疫苗接種率達七至八成,就可形成「群體免疫屏障」,阻隔新冠病毒的蔓延;但這個推論是有前提的,首先接種疫苗人士能有效不被感染新冠病毒,且新冠病毒不容變種,確保疫苗保護力長期有效。但根據歐美等地的實踐經驗,這個推論似乎不能成立。

    根據世衛資料,新冠病毒在全球大流行下,病毒基因不斷洗牌,變種病毒的種類甚至連廿五個希臘文字母也已用完,需要考慮以星座等其他方式命名。第二,疫苗對變種病毒的不被感染保護率不足,所以歐美等先進國家正考慮為國民接種第三劑疫苗加強保護力。

    群體屏障無效只能夠全民接種對此,香港傳染病專家袁國勇日前就直言:「社會毋須再討論疫苗接種率要達到幾多成才能建立免疫屏障,參考英美等地情況,接種率超過七成,仍然出現嚴重爆發,相信就算香港疫苗接種率達七成,通關亦不可行。」必須強調,袁所表達的不是打疫苗無用,相反,是提醒社會、尤其是病毒的高危人群,尤其是長者、長期病患者等,應該盡快接種疫苗,因為原來通過社會年青強壯群體接種疫苗,令接種率達七成以上保護高危群體的「群體免疫屏障」已證明行不通!

    但袁的講法並非指疫苗無用,因為就算疫苗未能保護接種者不被感染新冠病毒,但仍然能夠有效保護接種者不會出現重整及死亡,故接種疫苗必然是保護接種者生命和避免醫療系統崩潰的最有效手段。

    只是歐美實踐經驗證明,目前的疫苗效用已證明不可能通過七成接種率實現「群體免疫屏障」保護長者及長期病患等高危群體,故袁特別提醒公眾:「(以香港為例)即使有九成人接種疫苗,剩下沒有接種的75萬人中,都可以出現隱性傳播鏈,若果涉及長者,死亡個案可能大增。他重申沒有急性免疫反應情況的人都應該接種。」母乳媽媽無法接種疫苗過於保守目前本澳疫苗接種率仍未到五成,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仍有市民對疫苗副作用及成效有質疑,這方面仍要靠政府提共更多客觀科學數據及資訊釋除疑慮,但另一方面,政府在疫苗接種指引過於保守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如筆者近日接到母乳媽媽的求助,她本身希望接種新冠疫苗保障自己及嬰兒的安全,但當她在衛生局「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預約系統」中預約,並填寫健康問卷時,發現在第11條問題「請問是否正在母乳餵養中?」只要選擇「是」時,就會出現「閣下由於正在母乳餵養中,暫時不接受預約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字句,根本無法進行疫苗預約,變相令哺乳媽媽要在接種疫苗及停哺母乳作二選一。

    但筆者翻查香港、內地、台灣三地新冠疫苗接種指引,均對於在餵哺母乳媽媽接種新冠mRNA疫苗持正面態度。此外,根據不同專業人士向筆者提供的相關研究,都證明正在哺乳媽媽接種疫苗的利遠大於弊,當中包括一份以色列研究指,哺乳期的女性在接種包括本澳有提供的復必泰在內的mRNA疫苗後,不單沒有發現在母乳中出現病毒,且所有母親或嬰兒並未出現嚴重不良事件。相反,在母親接種疫苗六周內母乳中大量分泌抗體,顯示對嬰兒感染具有潛在的保護作用,有關研究更在今年四月廿二日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作官方轉載。

    需靠科學數據說服「疫苗猶豫」由於已有不少科學數據證明哺乳期媽媽接種mRNA疫苗能有效保護母嬰,包括香港、台灣和內地等多個地區都早已開放哺乳期女性的mRNA新冠疫苗接種,但本澳至今仍拒絕讓哺乳期媽媽預約接種疫苗,指引更新明顯不夠及時,且取態明顯過於保守!

    更有母乳媽媽指出,在本地出現四宗確診下,有不少屬高風險工種的母乳媽媽,因為想接種疫苗保護家人,而要重新「考慮是否應為接種疫苗而放棄哺乳?」這明顯與本地「鼓勵接種」疫苗和「餵哺母乳」的政策背道而馳!

    正如世衛所言「疫苗猶豫」是全球衛生重大威脅,普遍市民對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和科學認知就不深,加上新冠疫苗推出時間極短,公眾對其信心確實更低,再加上社交媒體經常流傳不少涉及疫苗的非全面訊息、甚至假新聞,在缺乏足夠科學醫學資訊下,不單會影響市民接種疫苗的判斷和獲得疫苗保護的機會,也不利於本澳疫苗接種率的提升。故要提升本澳接種率,絕不能單靠簡單不斷呼籲去釋除公眾疑慮。而要提供更多科學客觀的數據,讓公眾能有足夠全面訊息作出決定。

    筆者一直認同和支持特區政府提出新冠疫苗接種的「自願」和「鼓勵」兩大原則,任何人不應在非自願的情況下接種新冠疫苗。故當局目前最急切的,是以「循證醫學」的原則,持續及時更新新冠疫苗各項最新研究資訊,並以科學為依歸更新接種指引,讓所有市民能有客觀科學數據按照自身情況和需要,按個人意願選擇是否接種新冠疫苗。

    GDP跌六成津助轉業須推出最後,新冠疫情已經至今已持續逾年半,目前仍未看到疫情的終點,去年本澳GDP已大跌近六成,幾乎所有行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正如本專欄多次提出如何落實真正的常態化防疫,最大程度地平衡防疫和正常社會運作,而非目前一出現本地疫情,很多防疫政策仍存在一刀切、不合理、甚至形式主義等,仍是特區政府必須認真面對和處理的問題。

    疫情期間特區政府多次推出針對全民、僱員和中小企的多項援助措施,確實舒緩社會各個階層的經濟壓力。但疫情持續逾年半、且未見終點,針對本澳目前以萬計的失業或長期半薪、甚至停薪人士,政府也必須思考更多中長期的支援,如政府津貼一定薪金的轉職見習計劃等也應盡快推出。

    針對中小企的經營困難,特區政府亦推出多項援助計劃,並因應疫情延續,政府已因應自己推出的《中小企業援助計劃》、《青年創業援助計劃》及《受「天鴿」風災影響的中小企業特別援助計劃》的推出延遲還款措施,減輕上述計劃的受助企業的經濟負擔,確實是雪中送碳之舉!

    政府應與銀行協商提供還息不還款選項但本會收到有中小企業反映,政府延遲還款措施僅僅針對政府自行推出的《中小企業援助計劃》,但未有包含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另外三個針對中小企業的支援項目,包括《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劃》和《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劃》。《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為中小企業提供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而兩個信用保證計劃向中小企業分別提供銀行貸款額百分之七十及百分百的信用保證,協助中小企業向銀行取得融資,最高信用保證額分別為澳門幣四百九十萬元及一百萬元,兩項目去年至今的申請宗數超過五千七百宗。

    不少中小企指出,無了期的疫情下生意大減,不少中小企的還款壓力大增,但若主動向銀行申請延期還款,又怕影響企業的信貸評級,故期望政府能夠主動與銀行協商,為參與《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劃》及《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劃》的中小企提供暫停還款、或還息不還本的選項,減輕中小企業在疫情反覆之下的經濟負擔,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這也是相關部門目前首要的工作。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關鍵時刻抗疫統籌差強人意 常態化防疫年多準備了什麼?|2021-08-13 訊報 宇論滔滔

    八月三日本澳確診一家四口感染Delta病毒後,本澳隨即圍封確診者所住及工作的大廈周邊,實行分區防控,並追蹤與患者有共同生活軌跡的人士,截至本周一,包括密切、次密切接觸者,以及有共同軌跡的人士,目前需於指定地點醫學觀察的重點人群已達1,253人,且並未包括患者及後擠牙膏式"交待補充的新增行程"。

    患者行蹤擠牙膏公佈令風險大增應變協調中心先在周日補充:女患者曾在7月27日16:11乘搭17號巴士連勝馬路/高士德站至南光大廈站)、8月1日20:52 乘搭19號(連勝/鏡湖醫院站至長壽大馬路/勝意樓站)和8月1日22:55分乘搭17號巴士(關閘總站至高園街臨時站)。目前衛生局已鎖定大部分同乘客,但仍有部分同乘乘客未能成功鎖定。並列出當日曾乘搭有關班次巴士的澳門通號碼。

    周三補充,兩人曾於上月廿七日、廿九日到過工商銀行置地總行,廿九日到過水坑尾公共行政大樓三樓及水坑尾婦聯辦事處八樓。到周四執筆日,應變協調中心"又再更新" 2名確診患者於 7月 31日的行程,他們於當天下午 1時20至 1時 35分到過海擎天澳門電訊門市,下午 1時 45分至 2時 14分到過竹林寺和記電訊門市。

    確診者行蹤事隔多日才擠牙膏式陸續更新,明顯令追蹤接觸者難上加難,甚至令病毒在社區散播風險大增,實難怪社會有眾多質疑聲音,就算患者真的不記得,為何當局不採取更多的手段,包括"天眼"追?確診者的行縱?衛生局周三記招表示,是經銀行查核記錄發現患者行蹤,再與患者核實後公佈。現時仍努力幫助患者回想行蹤,但明白會有記不清的情況,將結合技術跟進。

    如懷疑虛報涉刑事可翻查天眼傳媒關注事隔十多天才再增加患者行蹤,會否為社區帶來風險?至於警方會否通過"天眼"追查相關人士的行蹤?治安警回應追蹤有多種方法,警方收到衛生局通知或有需要時,會用一切可行辦法協助追蹤確診者、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的活動軌跡。

    關於天眼的使用,根據《公共地方錄像監視法律制度》,使用錄像監視系統的目的僅限於確保社會治安及公共秩序,尤其是預防犯罪,以及輔助刑事調查,簡單而言,單是行政程序需要是否能使用天眼的,只有治安當局在涉及刑事偵查的情況下才可翻查天眼查核有關人士行蹤,故治安當局若有合理理由懷疑當事人未有依法講述自己的行跡,甚至虛報行程,法律上是有理據透過天眼核實行程,再對當事人是真忘記還是真隱暪再作判斷。

    此外,政府在訊息發佈上亦強差人意,例如政府只發佈與確診人士同軌跡的澳門通卡號PDF檔,要居民自行的巴士資料也要居民自行"對號",這操作會大大影響找到同班車人士的機會,當局本身應考慮要求澳門通配合,提供簡單查詢乘搭同類班次的網址,方便居民及協助周邊長者查詢。

    追蹤隔離安排問題眾多要治本不過,幸好本澳上周六已完成首次全民核檢,如有居民受感染應可發現,故全民核檢陰性確令社區傳播風險稍為降低,也證明當初展開首次全民核檢確有必要。但病毒有潛伏期,一次核檢陰性不代表之後無人病發,故筆者認為當局除呼籲共同軌跡的人士聯繫當局外,更應盡快法追蹤有相同軌跡的人士作檢測排查,而非單靠患者的記憶!

    此外,過去一星期,無論是傳媒、被隔離人士反映,還是筆者自身收到的求助,雖然大家都盡量配合政府的防疫安排和措施,也理解政府前線人員的工作壓力,但政府對於紅碼、黃碼區人士,密切接觸及次密切接觸者等追蹤、檢驗和隔離,在實際運作上都存在不少執行問題,不單令被隔離人士無助、傍惶,更重要是成為防疫工作的漏洞,令整體防疫努力付諸流水。

    筆者接觸到的個案有居民並非居住紅區,但健康碼變紅碼,但無法查詢得到變紅碼的原因,拖沓幾天也不敢外出及上班,也沒有人為他檢測,到最後自行到山頂檢測陰性健康碼即變綠碼,但在未知變紅碼的原因下,一次核檢就由紅碼變錄碼本身就是問題。另一個案是澳門居民由香港回澳,在酒店隔離期間健康碼突然由紅變黃,且接獲衛生局電話詢問為何不去全民核檢,獲回覆正在隔離及紅轉黃後,職員無法回覆。雖然有關個案已獲跟進處理,但若未能搵出根源問題,情況只會一再出現,也會成為防疫漏洞。

    集中全政府資源協助穩定更新衛生局系統此外,政府早在六月初,已表示當本澳出現新冠病毒社區爆發後,當局將推出類似香港"安心出行"的手機程式供本澳居民使用,程式可記錄各自行蹤,並可與確診者行蹤對比,有關資料只會記錄在自己手機內,不會上傳到政府資料庫。但到今日,有關程式仍未見蹤影,如果已有相關程序,患者的行蹤會更清晰,要找出相同軌跡人士的機會亦會大增。

    但以目前衛生局電腦系統"更新都幾乎出事"的往績,包括聲稱準備充分的"藍碼"無法在關鍵時刻運作,也未承諾下次全民核檢"藍碼"可用,甚至連自願檢測人士的結果也因"不想花費人手再輸入"為由,變成"默示陰性"。衛生局系統能否應付類似香港"安心出行"的應用,筆者實在高度懷疑!

    筆者認為,衛生局整個電腦系統的落後及不穩定已是公開秘密,筆者懇請政府必須重視,尤其協調電子政務的公職局亦集中資源作資源,協助衛生局更新及確保系統穩定等,包括盡快推出安心出行的手機程式等,才能確保今後本澳的抗疫不出漏洞,及將有效資源用在刀刃上。

    消毒後再驗環境樣本呈陽性須徹查交待另外一個值得擔心的地方是,四確診公佈翌日,政府表示已因應疫情迅速展開樣本檢測工作,由8月3日至8月4日早上8時,公共衛生化驗所共接收了1,903個樣本,包括來自路環衛生站、石排灣臨時衛生站、確診大廈及確診街道、各類排查及急診病例等,及環境樣本8個,結果全部呈陰性。不過,衛生局周一竟然公佈,在全面清潔消毒後患者多個生活和工作地點包括家居、家居所在大廈公共區域、各患者的工作場所和使用過的設施、所去過的超市、餐廳和圖書館後,再對上述場所進行環境採樣,在100多個環境樣本中有8個樣本對新冠病毒呈陽性,包括男患者工作時駕駛一部車輛的車廂及其內部工作地點存放飯盒的小型雪櫃空格。曾接觸過這些設施的人士均已接受隔離。

    「形式主義」不除前線再努力也白費雖然政府表示陽性結果可能是無活性的病毒片段,未必有傳染性。雖然外地也曾個別類似情況,但八個樣本都呈陽性,相信未按程序消毒的可能性更大,筆者必須指出,若衛生局的場所消毒都出問題,社會如何對當局的防疫監督有信心?當局必須就今次事件作出深入調查,包括翻查當日消毒的錄像等,確保找出原因,並採取措施或更新指引避免同類情況出現。

    筆者不諱言,在過去四百多天零本地感染的日子,確實見到太多"形式主義",例如今日本澳有社區病毒傳播的風險下,政府已關閉戲院、酒吧、卡拉OK、健康室等的場所,但坐巴士仍然只是抽查健康碼,筆者當然明白搭巴士強制驗碼將涉及大量人手,但這也難免有娛樂場所質疑,為何不通過限聚限人數措施,替代強制停業?本澳雖然一直要做好常態化防疫的工作,但"形式主義"防疫在澳門比比皆是,防疫限制措施矛盾和不合理也隨處可見。

    現在澳門真正需要的,不是簡單鼓勵"澳門加油",而是每項指引能夠落實執行,從根源上找出問題,認真檢視統籌協調上的問題,令前線人員的努力能夠事半功倍,而不是付諸流水!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全民核檢首日亂晒龍 航班傳疫漏洞須堵塞|2021-08-06 訊報 宇論滔滔

    八月三日澳門一家四口被全部確診感染Delta變種病毒,不單打破澳門四百多日本地零確診,澳門更立即進入抗疫戒備,並啟動民防行動機制的 「即時預防」狀態,不單在即日下午三點半將通關核酸有效時間由七天大減至廿四小時,當日深夜更收緊至十二小時。

    全民核檢健康碼出事藍碼計劃胎死腹中特區政府深夜十一時左右宣佈,八月四日起啟動全民核酸檢測計劃,全澳四十二個檢測點(最初四十一個)廿四小時運作,預計三天完成全澳市民的檢測。

    不過,首日核檢就出師不利,按計劃全澳市民的健康碼將由綠轉藍,待核檢結果推出後會變回綠碼,若未在限期(八月七月早上九點前)完成核檢,健康碼將轉黃,出入公眾場所將受限制。

    然而,原本聲稱已做好準備及試煉的全民核檢 「出師不利」,不知是否推行倉卒,首日早上健康碼系統已出現故障,不少居民都未能正常生成健康碼,據政府事後解釋,原因是內地將通關核酸有效期先由七天縮至一天,再縮至十二小時,令健康碼系統出現問題,為此已擱置藍碼計劃。

    軟件出師不利其實事少,核檢中心首日的安排才是大問題。全民核檢原定早上九點開始,不少核檢中心早兩、三小時已有人排隊,但不少中心卻未能按時展開核檢,令到人龍越排越長,加上政府預約系統容許的預約量,遠高於各站點的實際處理能力,且政府又開放沒有預約的現場排隊,令到不少站點開外大排長龍,隊伍沿街道打蛇餅,不少北區站點或大站更數過千、甚至近二千人輪候。

    站點無人統籌協調做死前線等死市民加上當局未有公佈各站點實際檢測點數量及輪候時間,現場也沒提醒居民等候時間,不少居民只好一直等待,據反饋平均等候時間最快也要兩至三小時,大部分站點也要四、五小時,重災區如青洲坊站點,由於檢測點不多,但周邊居民多,由朝到晚長龍不散,輪候時間一直維持八至九小時。

    筆者於四日傍晚及五日凌晨時份專程到澳門及路?不同的站點察看,雖然大部分站點仍然排滿人龍,但秩序良好,人道基本上通宵未散,尤其凌晨三點本澳多處下起大雨,不少在戶外排隊的居民仍撐著傘默默等待,一方面反映居民的高度配合,但也反映當局安排極為不當!筆者看著全民全力配合核檢,但卻因為當局安排失當,要攜老扶幼日曬雨淋數小時,筆者實在氣憤!

    根據筆者現場觀察,各站點主要是由站點機構、衛生局及治安警人員負責運作,但並未安排站點負責人,加上指引不多,站點遇到的問題根本無法反饋到上級及總部作統一資源調配處理,前線人員只能自行處理執生,自然引起諸多問題,如當局並沒有統一老幼、孕婦或弱勢群體的優先安排,各站人員只能按自己判斷安排,如長者優先年齡由六十、六十五,甚至九十歲不等,兒童優先年齡也不一致,部分甚至未有安排特殊人群優先,爭議自然不斷,安排自然混亂,前線人員也成為被質問的對象,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更重要是,長時間大量人群排隊,更是防疫大忌!

    真預約高透明訊息次日排隊大改善筆者認為,首日核檢安排最大的問題有三個:一、當局預約系統的預約量與各中心實際能力差距甚遠,加上容許市民即場排隊人,令不少中心人流不斷累積,鏡湖護理學院學生和廣東省三百名核檢人員要第二日天加入後,各站核檢速度已明顯大增。二、四十二個核酸點主要由場所業主人員、衛生局人員及警方維持運作,但當局未有為每個中心安排協調員,協調現場的應對、安排及向上反饋情況整合資源,例如讓排隊居民在室內或有遮蓋空間排隊等,令各站大排長龍,或居民要在外戶外日曬雨淋輪候;三、當局未有實時公佈各站的檢測點數量、輪候人數及時間等,令居民未能合理安排錯峰檢驗。

    為此,筆者已即時通過多個渠道向部門反映,幸好上述問題第二日已得到明顯改善和落實執行,第二日全民檢測的輪候時間已大幅降低,由半小時至個半小時不等,且最多人的站點也僅有四至六百人,輪候狀況已大幅改善!事實證明,首日的混亂明顯是主責官員在統籌、安排、管理和應對不力,這與當局事前一直強調,已為全民核檢做好準備有極大的落差,難怪筆者收到不少反映: 「講了數百天的全民核酸檢測、又話啟動民防,又話有演習,但實際操作卻變成這樣?」今次事件,再次突顯官員的實際執行能力,似乎一如 「預期」!

    確診女未與確診者接觸無被排查大漏洞說回今次疫情,根據當局公佈相信是由一位初中女生七月十九日至七月廿四日期間,參與濠江中學的交流團經珠海往西安交流,由於其乘坐班機剛接載完南京?口機場關聯個案,且一樣是坐在第五十四排,相信因為航班未有徹底消毒而感染,並在七月廿二日開始出現咳嗽、有痰等輕微病癥,廿五日回澳後出現了味覺嗅覺喪失。其父母及哥哥相信因同住被感染,哥哥雖然在廿八日下午由母親陪同到山頂醫院急診就診,但當時醫生未按指引對其進行核檢。直至父母八月二日晚上回珠海做核檢,才被檢出陽性,澳門政府在八月三日中午接獲珠海通知,並隨即尋找父母及讓其一家受檢。

    事件曝光後,坊間普遍質疑學校在內地疫情反覆時間,仍派團交流,甚至有意見批評確診少女及家人,但正如筆者去年疫情之初已明言,對任何確診者的指責對疫情毫無幫助。筆者翻查資料,交流團出發到回來的時間,交流團經過的珠海和目的地西安等,全部都屬低風險地區,當然內地疫情零聲爆發後學校是否應該 「出團」?資助部門應否主動停團都是值得討論,但筆者只想澄清,交流團出發到回澳期間經過的地區都屬低風險地區,且所有團員都未與確診患者直接接觸。

    父母經常往返內地揭發更 「快」根據資料顯示,由於確診女兒只是曾乘坐日後被確診的兩名無症狀感染者的下班航機同排坐位,疑因航班未完全消毒而受感染,加上該兩名無症狀感染者到五日及七日後才被確診,在內地目前的防控機制下,她並非要受排查的人群。

    此外,由於局方最初曾懷疑經常往來內地的父母是源頭,坊間也即時有意見批評疫情期間不應經常往返兩地,但根據現有資料客觀分析,若父母不是經常往返內地,今次確診可能要更遲才被發現,其影響更大!

    再多防疫措施均被動全民疫苗方能主動也正因如此,特首在記招上才特別提出,要求疾控中心主任要到機場檢視航班的清毒流程,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因為只要同類漏洞仍在,我們再嚴的抗疫防線也會隨時被衝破,但內地各省市是否已有措施堵塞漏洞,才是當局及社會要急須關注的議題。

    今次新冠疫情已延續年半,病毒至今仍與我們的防疫措施不斷角力,我們要最終打贏今次疫戰,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不斷汲取經驗和教訓,不斷完善防疫體系。執筆之時,與確診四患者相關的千多個排查核檢全部呈陰性,希望疫情並未傳開,算是不幸中之大幸。最後筆者必須提醒,再嚴的防疫措施都是被動抗疫,要真正打贏新冠最後一仗,還是要靠大家積極接種疫苗,形成群體勉疫屏障!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