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市諮委促處理地滑黑點優化休憩場所景點步行環境︳2021-03-31 澳門日報

 市諮委林宇滔指,下雨天不少居民反映道路十分濕滑,已多次有居民滑倒,促當局盡快處理地滑黑點外,也應制訂清晰的公共道路防滑標準;另外,促落實湖景大馬路健身兒童休憩區建設。梁鴻細冀優化休憩場所或旅遊景點步行環境,照顧行動不便人士。

制訂道路防滑標準

林宇滔表示,除皇朝區一帶大部分行人道下雨極濕滑外,新雅馬路行車天橋行人道,以及愕斜巷升降機入口處的部分導盲磚在大雨時均十分濕滑。本澳目前沒有法定明晰公共道路防滑標準,本澳葡式石仔路及其他行人道飾面長期缺乏防滑保養也是重要原因。

以葡式石仔路為例,不少大型度假酒店室外也有使用,但據了解,酒店為確保防滑性,有定期通過洗酸方法,清洗表面污垢,以減低石材表面過滑。他促當局盡快處理居民反映的地滑問題黑點,制訂清晰的公共道路防滑標準,因應不同材質,制訂防滑處理及維護標準。

梁鴻細表示,最近不少居民反映,龍環葡韻一帶的石仔路雖然富有特色,但對居民步行並不友善,如推着嬰兒車的家庭、使用輪椅人士,會顛簸簸不平,部分通道雖鋪有水泥比較平坦,但寬度不足,未能方便通行,冀當局考慮拓寬相關通道,優化無障礙通行。另外,傷殘人士反映媽閣上街、河邊新街、下環街一帶缺少無障礙通行設施,希望市政署加以改善。

趙蘭瑛指,澳門的地下管網不斷擴充,路面的渠蓋相應增多。在部分舊區一條短短的行車道就有十多個渠蓋,建議全面檢視和整合地下管網,減少路面渠蓋數量,改善道路環境。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冀未成年人控酒法盡快落實 林宇滔:落實實際操作是重點︳2021-03-29 力報

 衛生局已完成《預防和控制未成年人飲酒制度》公開諮詢總結報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報告內容已就有關問題做了全面和客觀分析,對報告內容及方向表示認同,亦希望衛生局盡快按報告內容落實立法工作,並且制定定期檢討法案的時間表。

林宇滔指出,法案要體現成效,如何落實執法的實際操作和罰則問題是重點,例如當遇到不合作時,如何支援前線執法人員。他亦認同在監管成年人向未成年人轉讓酒精飲料方面有一定困難,認為現時控酒工作只能循序漸進,先從公眾地方著手,觀察成效後再思考下一步工作。

就當局建議,以容量計酒精濃度高於1.2%的飲料定義為酒精飲料,林宇滔稱,實際操作上將所有含微量酒精的飲品(部分是天然發酵生成)均視為酒精飲品,或會過嚴,理解衛生局的做法參考香港的情況,操作較方便。但他指出,不能忽視一些酒精濃度介乎於0.5%至1.2%之間的飲料,指未成年人假如飲用了一定數量亦會有影響。而除了香港,他認為可參考其他國家地區,例如台灣亦是以酒精濃度0.5%作為酒精飲料的定義,相信既符合從嚴限制,也符合實際操作。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青洲坊防火閘工程違規 廉署報告避重就輕帶過︳2021-03-25 宇論滔滔 訊報

   廉政公署周初公佈《關於青洲坊大廈防火捲閘的調查報告》,報告主要調查建設辦在二0一八年十二月至二0一九年一月期間,向社會公佈指在青洲坊大廈驗樓過程中,發現公共停車場、商業、社服設施及巴士站部分所安裝的防火捲閘的抗火效能未能符合新要求,必須花費千多萬(最初更達四千多萬)更換防火捲閘才能使用,事件引起社會嘩然!經深入調查,報告質疑當局更換防火捲閘的必要性,認為未見相關部門或機關致力循其他途徑尋求解決辦法,最終浪費總值澳門幣四百多萬元更換剛完成安裝的防火捲閘。

報告指部門各自為政零官樣溝通
  廉署批評事件突顯公共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問題,當中房屋局沒有嚴格履行《經屋法》所賦予的統籌協調的角色;工務局、消防局從頭至尾沒有將彼等對防火捲閘的耐火級別標準,與建設辦或房屋局溝通;工務局、消防局亦沒有向建設辦指出可以替代方案滿足有關防火安全的法律要求,使青洲坊大廈建築工程彷彿在散沙一盤的狀態下,經歷了審批、施工、補救的各個階段。相關部門或機關對自身權限的法律認知不足,以及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缺乏溝通而導致信息孤島的情況,值得有關部門及整個特區政府重視。
  但廉署結論認為,未發現有證據顯示任何部門或機關,在更換青洲坊大廈防火捲閘的後加工程中存在不法行為,亦未發現工程判給在程序上違反合法性原則,且造價亦符合當時市場價格,未見明顯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狀況。
立法會竟未發現規章生效從未修改?
  事發後,除社會普遍關心的防火捲閘原公佈的價格平均每道捲閘接近澳門幣 15 萬元的費用高昂偏離市場價格,立法會亦就此多次作質詢辯論,質疑當中有否涉及不法行為,然而,筆者認為有關討論未觸及問題的核心!
  要知道,到今日仍生效的《防火安全規章》自 1995 年實施後一直未作修改,且法律對防火閘門一直有明確的隔熱要求標準,根本不會存在政府向立法會解釋時所指的「新防火例」要求,再者若真的有新例,也必須交由立法會通過才能取代原有的《防火安全規章》,故青洲坊防火閘事件,根本就是局長當年違法架空《防火安全規章》標準的最佳實證!
  為此筆者曾向廉署發出公開信要求徹查當局涉廉違法架空《防火安全規章》的問題。客觀而言,今次歷時兩年調查報告是全面、深入的,且亦將事件帶出的各種問題全面揭露,清楚展示出各部門視法律如無物、視公帑如糞土的心態,部門之間的官僚卸責、事不關己的不協作態度更是完美呈現!部分的溝通並不是由主管及領導層直接溝通解決問題,而是只用官用公函往來,完全沒有解決問題的態度及誠意!
可不換閘卻仍浪費千六萬公帑
  事件猶如澳門版的「官場現形記」,揭示部門之間對法律的漠視、蔑視,連最基本的「依法施政」都做不到。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更加習慣官樣文章的往來,並非由負責的主管、官員認真去跨部門協調溝通。
  更離譜是,廉署調查發現二0一七年二至四月期間,工務局跟消防局曾進行多次進行兩局會議,就一些建築工程項目隔火間隔之間的防火閘隔熱性能一直未符《防火安全規章》規定尋找替代解決方案,並達成只要「在人員逃生及阻止火勢蔓延方面的條件不低於原來要求」可替代有關隔熱要求的「不成文」共識。讀者或許疑惑,為何政府部門開會竟可有不成文共識?但只要了解這個共識是架空原有法律,「不成文共識」的原因就很簡單了!更令人驚訝是,這個共識本來就可以令青洲坊大廈免去更換防火閘,兩個部門不單沒有主動提醒建設辦青洲坊大廈的防火閘隔熱問題可用此替代方法解決,甚至連事件引起極大社會質疑下,仍然不提醒相關部門其實有替代方案,報告更指,工務局甚至堅持要求建設辦依法辦事 ,不惜耗費一千二百多萬公帑,去更換價值澳門幣一百八十多萬剛剛安裝上去的防火捲閘前後合共損失公帑最少一千六百多萬!
工務局長廿年前已架空防火規章
  更令筆者不滿的是,廉署報告明確證實《防火安全規章》中防火閘門的耐熱性能的要求最終未得到落實及執行,更發現二000年,時任工務局局長作出批示,要求城市建設廳在審批私人建築項目時「適當地引用《防火安全規章》的修改草案」,以配合時任運輸工務司司長所訂定的施政方針,但此修改方案從未對外公開,即筆者所講的以「內部指引」架空《防火安全規章》。
  但報告結論卻認為,《防火安全規章》沒要求停車場必須劃分隔火間隔及安裝防火捲閘,而是政府部門及消防部門之間的共識去保障市民此方面的安全,而對停車場的防火設備作出更嚴謹的要求,故今次事件不屬對《防火安全規章》法律不當執行所致。
  筆者對上述結論實難苟同,首先,對於法律沒規定的要求,行政當局能否僅因為工務局及消防部門之間認為更能保障市民安全的共識,在法律上潛建額外、且重大的要求?筆者有極大疑問。
停車場無違法意味其他都違法
  再者,廉署在今次報告及過去多次報告都批評部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正如報告所言,早在二000年政府已發現《防火安全規章》的部分內容難以執行,且已有《防火安全規章》修改草案,甚至在內部已「適當執行」,何以廉署只見停車場的特例,而忽視本澳其他需要防火門、防火閘項目的建築,全部無執行隔熱要求的事實?此結論實令人質疑,報告結論是否想轉移部門長期違法審批的事實!
  「依法施政」一直是特區政府強調的基本原則,在不少民生問題上,特區政府更經常以法律滯後,只能「依法施政」作擋箭牌,不去積極解決各種民生問題。但令筆者更震驚的是,今次廉署報告甚至明確指出,工務局二000年起,就以內部才知悉的《防火安全規章》修改草案,替代當時生效的法律作為審批工程項目圖則的做法,報告甚至形容有關做法「為本澳建築業界所知悉,並得到業界的配合執行」。
工務局執行業界接受就可不修法?
  難怪行內甚至習慣稱現行的《規章》是「舊例」。過去也有不少新入行的建築師不熟「行情」,因按照正式公佈的《規章》設計建築圖則而走了不少冤枉路!
  再者,就算回歸前制訂的《防火安全規章》的規定根本難以執行,正如報告調查所揭示,當局早在二000年已草擬了《防火安全規章》修改草案,並已非公開地執行,為何政府拖至二00九年才就《防火安全規章》修訂作公開諮詢,且再拖十一年至去年十一月才將修法草案(現稱:「樓宇及場地防火安全的法律制度」)交至立法會作審議?
《防火規章》歷五屆政府仍未修完?
  筆者同意回歸前制訂的《防火安全規章》或存在難以執行的情況,但報告揭示,當局早在回歸初已具備修例修法,但為何拖至2009年才作公開諮詢,諮詢完成後又一直不將法案提交立法會?一個從未執行,被內部指引架空的法律條法竟然二十年仍未完成,業界政府甚至一直習慣了當局的違法審批,這才是對政府依法施政的最大打擊!
  作為有權調查和監督政府有否依法施政的權限部門,筆者一直對其調查抱有極高的期望,也深相廉署能夠通過不同個案及事件的調查,不單要發現樹木的問題、更要看到整個森林的問題,然而,今次報告竟然對核心的違法問題輕輕帶過,更未有作出指責、問責,筆者實感失望,也更要提醒自己不要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青洲坊大廈換閘廉署批部門一盤散沙 意見指應從行政改革著手︳2021-03-22 力報

 2018年底,經濟房屋青洲坊大廈因地庫停車場及裙樓部分防火捲閘不符合要求未能通過驗收,最後決定更換100道防火捲閘,工程金額澳門幣1,200餘萬元,事件引起社會普遍關注,質疑當中涉及不法行為,廉政公署先後開立專案及全面調查卷宗。日前公布調查結果,表示事件不涉違法,但突顯部門之間協調不足。有意見認為相關問題只是當下公共部門溝通不足的冰山一角,應從問責及提升透明度等公共行政改革方向著手,才能根治相關問題。

廉政公署公布《關於青洲坊大廈防火捲閘的調查報告》,指未發現有證據顯示任何部門或機關,在更換青洲坊大廈防火捲閘的後加工程中存在不法行為,亦未發現工程判給在程序上違反合法性原則,且造價亦符合當時市場價格,未見明顯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狀況。但廉署質疑更換防火捲閘的必要性,認為未見相關部門或機關致力循其他途徑尋求解決辦法,最終浪費總值澳門幣400多萬元剛完成安裝的防火捲閘。

廉署又批評,事件突顯公共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問題,當中房屋局沒有嚴格履行《經屋法》所賦予的統籌協調的角色;工務局、消防局從頭至尾沒有將彼等對防火捲閘的耐火級別標準,與建設辦或房屋局溝通;工務局、消防局亦沒有向建設辦指出可以替代方案滿足有關防火安全的法律要求,使青洲坊大廈建築工程彷彿在散沙一盤的狀態下,經歷了審批、施工、補救的各個階段。相關部門或機關對自身權限的法律認知不足,以及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缺乏溝通而導致信息孤島的情況,值得有關部門及整個特區政府重視。

林玉鳳:應做好問責防浪費公帑

立法會議員林玉鳳表示尊重廉署報告結果,她指青洲坊大廈問題其實是工務部門日積月累溝通不良的反映,早前公屋「甩磚」亦是另一例子,各部門各自為政,A部門劃則,B部門判標,C部門管理,當中沒有一個上級部門監察整個流程是否符合標準。目前法例又沒有規定浪費公帑是違法,各部門便沒有正視相關問題。

林玉鳳建議日後工程運行時應成立一個跨部門小組,各個部門派人手定期到小組開會,明晰哪個部分由誰負責,出錯時又有誰要問責,重大問題更要整個部門的持份者問責,才能解決相關問題,而不是當下各部門只想著怎樣「卸膊」。

林宇滔:部門互相交波所致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調查報告全面深入,對於不存在違法的結論表示同意,但只是條文上的同意,因現時法律條文亦沒有明言浪費公帑是違犯公務員義務,他笑言「只要不貪污,就不用問責」,各部門各自為政,溝通方式只是「猜波式」不斷互發公函,令本來可以預先規避的問題變得不可收拾。

要近期作出改善的話,林宇滔認為應立即加強部門操作的透明度,例如將採購、判給資料放上網供人查閱,長遠的話當然要引入問責機制,但只要透明度加強,至少在當下能夠令相關官員有壓力要做得較謹慎,而非不斷「交波」,以「不做不錯」為核心。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經援措施複雜 冀改用消費立減︳2021-03-17 濠江日報

特區政府公佈"2021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當中包括推出一系列本地消費的優惠計劃。傳新澳門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明白特區政府推出電子消費優惠計劃目的,透過消費送優惠券模式拉動三倍消費,振興經濟,但有關操作複雜,若要享受最大優惠需經過計算,不便市民處理,認為應該簡化操作,如採用長者消費優惠計劃的消費立減模式,更容易讓居民接受。同時,他希望政府應推出一些實質性的幫扶措施,如電子消費咭、以及延長中小企業稅貸還款期或還息不還本,讓企業恢復元氣,最重要的是推動經濟復甦,幫助失業居民找到適合他們的工作職位。

政府發佈"2021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將投入50億推出電子消費優惠計劃,透過消費送優惠券模式拉動三倍消費,推動再消費的循環。受惠對象為全澳消費者,包括澳門居民外地僱員及在澳門就讀的外地大專學生;優惠券使用期限為15日,每月領券上限600元,每日領券上限200元。

林宇滔表示,明白政府採用消費送優惠券模式目的是拉動消費,但有關操作複雜,雖然電子支付已普及,若要享受最大優惠需經過計算,不便市民及商戶處理,而市民普遍期望計劃延用派發電子消費咭模式,使用最簡便,認為政府有需要就不直接派發電子消費咭而選擇消費送優惠券模式的原因,向公眾清晰解釋及交代;同時,他建議應該簡化操作,如採用長者消費優惠計劃的消費立減模式,同樣拉動三倍消費,更容易讓居民接受。

他表示,政府或考慮到疫情已到一定的階段,今次計劃未有推出一次性普惠措施,但受疫情影響,本澳經濟已有一段較長時間的低迷,不少行業及企業受到重大打擊,雖然去年政府落地各項經援措施如"中小企業貸款利息補貼計劃"等,幫助不少中小企度過難關,然而疫情持續一年多,仍未能預料何時結束,社會均熱切期盼政府推出一些實質性的幫扶措施,如電子消費咭以及延長中小企業稅貸還款期或還息不還本等,讓企業恢復元氣,最重要的是推動經濟復甦。

另外,林宇滔指,對於今次經援計劃,在就業方面未見有太多實質措施,尤其解決失業及就業不足問題方面工作仍不足夠,希望政府在保障本地人就業方面可多做工作,如舉辦大型招聘會、就業配對等,解決本地居民就業問題,不是單純削減外僱數量,而是幫助待業居民找到適合他們的工作職位。




消費優惠太複雜惹民憤 全民立減是最大公約數︳2021-03-17 訊報 宇論滔滔

 政府周一公佈「二0二一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包括提早四月十二日發放現金分享,優化「帶津培訓」、部分稅務減免,以及延長政府的無息貸款還款期。促進本地消費計劃則包括電子消費優惠、長者消費優惠及「澳人食住遊」等,政府期望計劃能夠促進本地消費,穩住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的存續,保障本地居民就業及關顧民生。

先換券再倍數核銷優惠太複雜
政府提出的消費優惠計劃,對象是澳門居民、外僱和在澳就讀的外地大專學生,只要透過實名認證本地移動支付帳戶,就可在五月至年底的八個月內,參與「電子消費優惠」,政府預計會發放五十億元「優惠券」。
「電子消費優惠」採用先消費、後獲取優惠的方式。例如:消費滿50元,即可獲贈5張10元優惠券,獲贈優惠券是以「3倍核銷」的規則使用,即消費滿30元可使用1張10元優惠券;優惠券使用期限為15日,每月領券上限600元,每日領券上限200元。
不過,消費優惠計劃隨即引起社會激烈反彈,因為普羅大眾普遍期望,政府在去年兩輪消費卡的基礎上,再發第三輪消費卡,再加上今次消費優惠計劃操作確實複雜,加上可最多開八個戶口、未夠年齡的兒童無法開戶受惠等問題,計劃受到坊間普遍批評,故已有不少議員團體不收貨,發動簽名等要求再派消費券。
消費優惠非經援與坊間落差大
但正如經財司李偉農在記招上所言,今次計劃核心理念是透過公共資源精準投入消費市場,讓全澳人士按照自身的消費模式在本地消費時受惠,增強帶動作用,藉着擴大內需規模,讓更多資金流入市場,盤活經濟。也因此,政府救市方案未有採用坊間所謂的「第三輪經援」命名,亦沒有延續此前兩輪的電子消費卡,而是改名為電子消費優惠。
正如去年,面對疫情衝擊,坊間確有意見認為應多派一輪現金分享,但政府則維持在維持現金分享的前提下,通過另發限時使用的消費卡(官名:消費補貼計劃)的方式,一來可以幫補居民在疫境下的開支,同時也可以保證疫情下的內需消費,維持中小企運作,儘管當時筆者也批評政策明顯傾斜「澳門通」,坊間也質疑消費只益大超市、推高物價等,甚至有大型超市在消費券推後隨即「大量標錯價」被取消誠信店等風波,但整體而言,消費卡計劃運作暢順且達到預期成效,故坊間也普遍認為政府會發放第三輪消費卡。
消費卡計劃達成效惟乘數效應不高
正如這筆者去年專欄指出,經濟前景不明下,即使再額外發放現金分享,更多人寧願將之儲起來,政府投放公帑帶來的經濟效益系數必然少於1、甚至遠少於1, 但消費卡只能在特別時間在澳門消費,確實起到維持內需的作用,但只是消費卡,更多是替代效應而非刺激額外消費的乘數效應。
根據政府去年七月中旬公佈第一期消費卡的中期報告,消費卡當時交易額為17.8億,按旅遊學院團隊的估算,約拉動了18億至24億澳門元的消費,其乘數效應僅為1.17倍,即政府投放100元,只帶來117元的消費,故消費卡主要發揮的是補貼市民消費的福利作用,其對推動額外消費的效應確實並不高。(值得留意,不知道政府至今為何仍未公佈去年第一、二期的消費卡使用消費的研究結果,令筆者無法通過數字更全面客觀評價兩輪消費上的整體成效。)客觀而言,若政府認為本澳經濟已進入初步復甦階段,將消費補貼「升級」為消費優惠,期望計劃帶來更多的消費乘數效益,邏輯上是合理的,也突顯今屆政府確實有心想改變過去政府因循守舊、唔做唔錯的固有形象!
優惠計劃乘數雖高惟太過複雜不符民意
但必須承認,政府今次的計劃,在操作上確實極為複雜,首先要先消費滿一定金額,才可獲得每張10元的優惠券,再每消費30元才可以使用一張10元優惠券抵現金,且有15天限期,雖然設有領券每日200,每月600的上限,卻為鼓勵消費,又容許每人開設最多八個實名電子支付戶口享受最多的優惠,其原意是鼓勵有消費能力的人可用盡優惠,但不單操作極複雜(尤其是一人多戶),也極容易衍生「專業戶」幫其他人開盡戶口攞盡政府補貼的亂象,日後監管成本極高之餘,也根本無法導絕違法現象。再者,MPay等手機支付規定18歲才實名登記戶口,其他銀行手機支付則要12歲以上,「未夠稱」兒童不被納入優惠計劃也備受爭議。
筆者認為計劃中最貼地是長者計劃部分,所有 65歲或以上的澳門居民可通過「澳門通長者卡」,不需登記及領新卡就享受上限五千元的消費優惠。消費滿30元立減10元,消費滿60元立減20元,如此類推。且長者同時可以手機支付參與前述一般人的「電子消費優惠」,甚至開足八個實名戶口,從這個角度,特區政府確實對長者照顧有嘉!
其實政府今次優惠計劃以先消費換券、再限期按比例使用的做法,在很多商業促銷或網上購物其實極為常見,對於潛在有消費能力的人,有關做法乘數效益肯定較長者計劃滿30元立減10元為高,但對於一般普羅百姓,消費立減肯定遠較先消費、再限時使用的操作更為簡單及更易接受。
筆者認為,作為公共政策必須平衡「民意」、「科學」、「目標」,且操作亦要簡單易用,否則難以獲得居民認同,且行政及監察成本就可令政策效益為零、甚至是負!
公共政策非效率為本須兼顧民意公平政府今次的優惠政策或者能滿足「科學」和「目標」,但很明顯脫離民意---民意更期望政府的消費卡計劃有補貼開支的福利性,且使用簡單。其操作複雜不單已令大眾不滿,加上容許一人可開八個戶口、優惠券先到先得等原意是「鼓勵」消費的規定,不單會造成不公平的感覺,必然會引來「專業濫用」,不單爭議極多,監管成本亦大增!也有不少商戶擔心,若有市民要用盡優惠,一次消費用多個帳戶核銷,商戶的操作成本也會相當多!
綜上所述,既然政府希望今次消費優惠的目標是帶來更大的乘數效應,但市民則希望更簡單的補貼,長者限額5000元的立減計劃就是一個符合兩者訴求的公約數。
長者立減擴至全民逐元優惠兼顧各方
故筆者建議:政府可將今次消費優惠計劃中的只限老人的限額立減計劃,擴展至所有居民、兒童及殘疾人士,並由市民自行選擇以消費卡或電子支付方式使用有關優惠;當然最終立減優惠是現時一般市民實際的75折,還是長者滿30立減10元的的實際折扣為67折,政府可再作考量。另外,有關立減單位也應由滿30減10,變成每3減2,避免原價20多元的產品加價至30元以獲折扣等問題。
必須承認,相對於政府無上限、先搶先得的先消費換券再三倍核銷的複雜做法,筆者的立減建議較政策方案,在刺激潛在消費的乘數效益或會較低,但也肯定最少達到兩或三倍拉動,已遠較去年的消費卡為高,且在同樣公帑投放下,操作也簡單得多,且符合公眾公平補貼的民意,較易為市民接受。
保就業未交功課中小企銀行還款應延長
此外,坊間反彈最大的,就是"2021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對於目前逾萬失業及兩萬就業不足人口,僅將帶津培訓對象擴至博彩業僱員、開放正放無薪僱員自行申請,以及取消報讀課程名額等,有關力度明顯不足回應失業及無薪價僱員面對的長期困境。儘管本澳確實存在結構性失業的問題,但在目前本澳仍有17.5萬的外僱前提下,政府有必要更主動、更用心地為有心搵工的本地人尋找合適待遇的工作,而非僅以冰冷數據或放下身段說辭了事!
中小企支援政策方面,疫情持續逾年且不知何時能完結,不少中小企面對的打擊遠超預期,政府雖已延長各政府無息貸款的還款期,藉此支持中小企業緩解資金壓力,但不少中小企業主表示,除政府的貸款外,去年疫情期間,還向銀行申請政府四厘補貼的三年貸款最高二百萬計劃,該計劃的還款壓力遠較政府計劃為重,期望政府能夠與銀行協調,讓有需要的企業延長還款期,或如去年樓梯提供還息不還本的選擇,讓中小企既維持經營及保住就業職位,等待經濟真正復甦。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放寬申請條件仍不足夠 林宇滔倡挖掘市場更多職位︳2021-03-16 力報

 對於特區政府調整「帶津培訓」計劃的做法,放寬名額限制,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有關措施其實都只是應急式的,疫情持續時間長,僱員也只可報讀一次,如僱員無法通過培訓轉職,長期找不到新工作,有關計劃亦只能解決僱員短時間內的生活壓力。他認為,「有總好過無」,但遠遠未足夠解決失業、無薪假、就業訴求及經濟困難壓力等問題。

林宇滔稱,其實除了續推「帶津培訓」計劃外,政府應了解如何去因應僱員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在現有市場挖掘更多職位,當局仍有很多空間可以做。例如目前共有400億元的公共工程進行中,當中是否可容納更多的建築工人?在條件許可下其實可在工種上作彈性調整,讓更多工人能有適合的崗位,相信可進一步解決失業建築工人就業問題。

他續稱,目前本澳勞動市場仍有約17.5萬外僱,當中其實是有不少技術含量不高,且職業要求較低的工種,相關職位是有條件開放給目前本地失業人士去選擇。他直言,外僱只是作補充性質,若真心想找工作的人士找不到工作,責任始終都是在政府身上。此外,他亦建議當局可適當延長對中小企借貸的還款期,令中小企有更多生存空間,亦從而能做到保就業效果。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清長遠完善多元就業環境 林宇滔倡政府助本地人向上流動︳2021-03-15 力報

 近日相繼有不少失業人士向當局表達就業訴求。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圓圖)接受本報訪問指出,外僱是本地勞動力不足的補充,政府有責任協助本地居民就業,長遠要推動澳門就業市場多元化,提高本地就業人口競爭力以及增加向上流動機會。

林宇滔指出,相信有不少中小企業長期都希望聘請本地人,卻因為薪酬、工作強度等原因而無人應聘。政府需要思考外僱存在的情況下,如何令澳門人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同時,當今就業環境之下,如何讓真正想找工作的本地人可以順利就業,也是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

拉近勞資雙方理想差異

林宇滔又提到,總會有求職者對薪酬待遇的期待與實際能力有差距,也總會有一些企業東主會從成本角度考慮偏向聘請外僱,但是不可以「一竹篙打一船人」。林宇滔相信,有不少企業老闆想聘請本地人,也有很多打工仔真心找工作,政府如何協助這些人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應有資訊流動,讓勞動市場建立供求,以及拉近勞資雙方對薪酬、工作環境、晉升前景的理想差異等。

他建議政府在現時經濟環境下,推動有人力需求的大企業舉辦招聘會,避免企業聘請登記時間過長。長遠來說,澳門就業應該多元化,他舉例指香港的建築業分工和認證制度完善,吸引不少年輕人入職,但因澳門沒有相關保障,令年輕人看不到前景,因此造成部分行業難以吸引本地人就業。

此外,林宇滔認為現時急需建立一個建築業不同工種和職業技能級別認證系統,確定不同工種及技能的工人有多少人,讓政府在審批外僱時,確保本地工人有工開,再決定批出外僱名額。行業有多少名從業員、工種是否出現缺人或飽和,乃至薪酬是多少均可以一目了然,可避免有公司「做爛市」,導致其他公司一定要聘請外勞的情況。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經屋項目爭拗無意思 調整規劃方案屬基本︳2021-03-12 訊報 宇論滔滔

 因為涉及歐文龍貪污案的偉龍馬路地段被政府收回後,最初被規劃成8,000個公屋單位的公屋群,後來公屋數目被降至6,500個。政府日前向立法會介紹氹仔偉龍馬路公屋項目,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提出兩個調整方案,新方案在供應量方面,較6,000至6,500個的原計劃少,分別可提供4,000或4,800至5,300個單位。原因是現時政府有大量土地儲備,當局希望令居民住得舒服、條件好些,故政府短期內會決定最終方案,但不會公開諮詢,但對於何時能動工、落成等並未提供任何資訊。

偉龍建屋非不可但成本高舒適度低

  就偉龍馬路地段是否應用作興建經屋,社會一直有不同意見,反對意見擔心,偉龍地段鄰近機場及焚化爐,根本不適合興建住宅;而支持意見的人,則認為社會對經屋需求逼切,且偉龍原用作興建豪宅,用作興建經屋沒有問題。

  就偉龍地段是否應建經屋問題,筆者答案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首先,該地段確實鄰近機場,噪音必然對住戶造成影響,為減低噪音建築上需使用雙戶層玻璃、甚至窗戶不向機場等以減低影響。附近焚化爐的排污監管問題,當然要關注,但只要確保住宅與焚化爐煙囪間有大潭山阻隔,污染風險也可大降,尤其早年本澳公屋及經屋土地不足的情況下,偉龍馬路地段用作興建經屋確實是不少市民的訴求。但正如羅司長所言,目前政府有大量的土地儲備,故會減少偉龍馬路的經屋密度,讓居民住得舒服啲,如果考慮政府現時的土地儲備和讓居民住好啲的方向,偉龍地段興建經屋似乎又成為不合理的選項了。

偉龍噪音擾人降住宅密度居民感知有限!

  要知道,居民對噪音的敏感程度,絕對遠遠大於樓宇的密度,再者目前密度極高的豪宅澳門比比皆是,將偉龍經屋項目減少密度帶來的舒適感,居民的感知度並不高,相反,偉龍地段周邊沒有其他社區,單位和居住人口減少,意味未來社區設施的豐富度和方便性也不高,居民日常生活也可能要跨區出行,生活不便之餘,也加重交通壓力!

  而且政府明顯經屋未來將會以分期建造方式興建,到時A區三千幾個經屋、偉龍又幾千個,或導致難以集中做好區內交通、生活、社區配套,到頭來又成為翻版石排灣。筆者認為,公屋分期發展可以,但前提應該是發展完一區再做另一區,而不是各區都同時分期興建!

經屋興建可分期但應先集中一區興建

  故客觀而言,在A區有二點八萬公屋土地儲備的前提下,偉龍絕不應是用作優先興建經屋的地段選擇,甚至應通過合理規劃,以其他更合適作經屋興建的閒置土地取代偉龍地段作經屋土地儲備。從偉龍現有地段分析,將偉龍地段用作物流、旅遊或商業用地等,以配套機場發展,肯定較建住宅樓宇更合理和高效的土地規劃和利用。

  然而,羅司長對社會的不同意見,似乎未有深入分析和尋找共識及出路,甚至掉下一句:「唔鐘意偉龍咪去A區囉!堅持搏命問偉龍,我覺得無咩需要!」羅認為,政府提出兩個新方案是希望完善居住環境,現時短中期公屋規劃內有新城 A區公屋及偉龍公屋讓市民選擇,政府沒有強制市民申請某一公屋項目,「覺得偉龍無問題咪去偉龍囉,鐘意搏兩邊就搏兩邊,每個人自己做選擇。」

叫申請人選擇無異何不食肉糜?

  羅司所言表面上說得通,但實際上,政府從來沒有重視公屋規劃及供應,不單回歸頭十年僅建數百經屋,2003年、2005年的一萬九千個經屋申請人,政府拖了逾十年才在2013年完成萬九公屋,萬九後的4,600公屋,五年後僅建4,100個。由於經屋供應長年極為稀缺,每次申請都至少超額十倍以上,故無論地點如何,急於上樓的居民都必然參與抽籤,故羅司的“選擇論”與“何不食肉糜”無異!

  有人或會說,本澳大部分土地在回歸前已經批出,故政府根本無地建公屋,但根據筆者統計政府曾公佈過的公屋規劃,幕拉士電廠1,000、皇庭海景旁2,000、氹仔奧林匹克游泳館東側1,000、粵澳新通道1,400、偉龍8,000、A區2,8000,政府現時可建公屋的土地儲備達三、四萬個,當然部分地段宅度過高及有爭議,或如政府想減低密度讓居民舒服啲等原因,實際興建數目可能減少,但肯定仍足夠本澳未來十年以上的公屋需求,故沒地建公屋之說根本不成立。

政府土地儲備回歸最足自己囤地?

  除已有的公屋土地儲備外,根據官方資料,截至去年九月,依法宣告批給失效土地為77幅,涉及土地面積超過67萬平方米;當中已正式收回的土地為23幅,面積超過23萬平方米。目前數十幅已收回的閒置土地,本身亦可作為私人住宅供應的土地儲備。此外,新城填海的三點五平方公里的土地已可使用或備用。簡而言之,澳門今日不是沒有土地建公屋私樓,只是由過去發展商囤地、變成政府囤地不發展。

  說回偉龍經屋,政府由規劃至今從未肯交待具體的興建時間表,只是不斷研究及規劃,肯定不能在今屆任期內建成,甚至連能否在今屆動工也是未知之數,以政府的往績,偉龍仍是"十劃未有一撇"的無米粥!故筆者認為,除非政府有明確的時間表,否則目前對偉龍經屋數量、建不建的問題爭議,都是浪費時間。

賀稱重視房屋問題卻未見實際政策

  賀特首競選和上任後,多次強調會通過五個房屋階層(社屋、經屋、夾屋、私樓及長者公寓)解決青年人的置業問題和澳門的房屋問題,是今屆政府的重要工作,但新屆政府上任已一年多,至今仍從未交待整體的房屋政策及規劃,至今除落實興建一幢長者公寓、進行了夾屋諮詢及繼續完成原因的社屋及經屋興建計劃外,今屆任期內會動工及完成興建多少個經濟房屋及社會房屋?有否公私樓的短中長期規劃等卻未有任何交待。今屆政府目前僅開放申請了三千○一十一個A區經屋,但其餘都沒有時間表,雖然特首強調會再開隊,但具體開隊時間和落成時間並無提及。

整體規劃保公私樓穩定供應樓市才健康

  筆者從來都認為,政府確保經屋的恆常穩定供應,是調節私人樓市的有效槓桿,但要整體房屋市場建康發展,政府必須做好總體房屋規劃,同時規劃和落實公私樓的短中長期穩定供應。除經屋問題外,工務局長年都有兩、三萬個單位設計及在建中的住宅單位申請,但目前有關數字已下跌至九千個左右,反映目前私樓的土地儲備已不多,目前仍在興建的主要都是零散的舊區私人地段的低層唐樓,若政府不做好私樓的土地儲備及恆常拍賣供應,私樓也會出現供應斷層,令樓市更不健康穩定。

  總而言之,目前是澳門回歸後政府土地儲備最充足的時刻,偉龍地段建不建?建多少經屋根本是偽命題!會否向社會清晰交待總體房屋規劃,做好短中長期的公私樓土地儲備及供應,才是今屆政府是否重視房屋問題的唯一量尺!否則再多的房屋楷梯,也都是口惠而實不至的口號而已!



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

土地充足宏觀規劃 公屋私樓穩定供應 傳新倡整體規劃房屋興建︳2021-03-06 澳門日報

 偉龍減屋方案尚要做環評,建屋"十劃未有一撇",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質疑連基本的供應時間表也沒有,無謂在數量、建與不建的問題上"鑽牛角尖",關鍵是需要有整體房屋規劃,市民才容易取捨。

偉龍可作更好用途

前身為御海南灣的偉龍馬路土地早已劃為"公屋地",因為鄰近機場、焚化爐、交通等問題,建屋數量由八千減至六千五,現時或會再減,具體數量是四千八至五千三百個,還是約四千個尚未定,亦有聲音表示不如不起。

林宇滔認為,在無土地的時候,偉龍建屋不失為一個方案,只是因為周邊環境問題,建築成本高,居住質量亦要有所犧牲。時至今日,政府已有逾四萬一千個公屋的土地儲備,偉龍可以有更多更好的用途。況且,政府並無承諾幾時交貨,"咁傾嚟做乜?不如唔好浪費時間"。

他質疑,政府引發爭議的議題,令公眾無法集中精力監管政府在整體公屋規劃供應的落實。既然房策是政府的重要政策,好應該清楚交代今屆任期內會完成興建多少個經濟房屋?有幾多興建中?有否短中長期規劃?目前僅開放申請了三千○一十一個A區經屋,但其餘都沒有時間表,聲稱會再開隊,但具體開隊時間和落成時間並無提及。

插縫起樓規劃混亂

他強調,上屆政府的後萬九計劃,由六千四跌至四千三規劃,最後也交出四千一百個,今屆政府就只有上述三千多經屋單位嗎?如果社會只聚焦偉龍起幾多經屋,是無謂的爭議。從土地使用價值來看,將偉龍規劃做機場配套、物流倉、旅遊相關設施等其他設施,相信比建住宅價值更高。

而且以政府分期建屋的做法,到時A區三千幾個經屋、偉龍又幾千個,每一處都有小量經屋單位,導致該區無人流、無交通和生活配套,到頭來又成為翻版石排灣,按經驗應是發展完一區再做另一區。

定期拍賣土地穩供

他主張健康的樓市應是公屋和私樓兩條腿走路。提到未來私樓供應將出現斷層,過去澳門長期有兩、三萬個單位在建及設計中,現時只有九千個左右,而且當中很多都是細地盤、五層高唐樓。公屋和私樓的土地儲備,以至拍賣土地規劃,都應該做好。新"土地法"規定土地公開拍賣,回歸後僅拍賣了三塊地,造成天價,應當定期公開拍賣土地,以確保供應穩定。

總體而言,偉龍建幾多屋、建與不建的爭拗其實可以避免,現時是政府回歸以來土地儲備最豐富的時候,應該有整體房屋規劃。



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不分彼此全民接種疫苗方能穩成果出陰霾︳2021-03-05 訊報 宇論滔滔

  直至執筆之時,全球累計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已逾1.14億人,死亡人數也達255萬人,死亡率約2.2%,疫情至今已持續一年多。正如筆者一年前在此撰文所言,03年「沙士」致死率高但傳染力較低,當年通過圍堵傳染源的方式成功將沙士「消滅」,然而,「新冠」傳染力強、卻致死率低、甚至有不少無症狀感染,令其傳播力遠超「沙士」造成全球大流行,通過「圍堵」阻斷傳染及將其消滅的策略已失效,故在有效疫苗出現前,疫情不可能完結。

  因此,要遏止「新冠」全球大流行,只能靠「群體免疫」(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達七至九成居民對「新冠」有免疫力),又或採取極度嚴厲的社會疏遠措施或中斷疫區的人員往來等,形成「等效群體屏障」,澳門今日控疫成功的原因就是不惜代價採取後者。

群體免疫是遏止疫情唯一出路

  但除非全球經濟和人員往來永遠停擺,否則「群體免疫」是人類戰勝疫情的唯一選項。內地權威鍾南山日前在一國際疫情防控研究會就公開表示,不能用不科學、不人道的「自然免疫」(自然感染而產生免疫)手段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按目前疫苗生產及接種速度,預料全球至少要待2至3年才可達至「群體免疫」。

  或有人問為何鍾會指「自然免疫」 不科學、不人道?因為「新冠」傳染力強,一般估計要達至「群體免疫」,需九成以上人群擁有抗體才能達至,意思是全球78億人口中,起碼要70億人自然感染「新冠」才可「群體免疫」,以目前新冠重症及死亡率約10%及2.2%計算,即會有1.54億人因染疫而死,約7億重症病人也肯定會癱瘓全球醫療系統,導致大量病人失救而死,故實際死亡數字肯定會遠超此數!

  美國白宮首席醫療顧問福奇也警告,若全球不展開跨國合作對抗疫情,「新冠」病毒會在跨國傳播中快速變異,反過來衝擊成功防疫的國家。他認為,雖然未來一年內不可能讓所有人接種新冠疫苗,但相信已能有效控制疫情,甚至估計跨國旅遊將可重啟。

注射疫苗既安全且社會代價低

  過去一年多,澳門抗疫的成績有目共睹,已逾一年沒有錄得本地感染的「新冠」個案,但前提是政府果斷採取嚴厲的入境管制措施中斷疫區人員往來,形成「等效群體屏障」,代價是澳門這個以旅遊博彩為支柱的城市,去年旅客和賭收斷崖性大跌八成五及八成,社會運作也曾停頓數月。

  正如專家所言,作為旅遊城市的澳門想恢復正常的社會經濟運作,全民接種疫苗達至「群體免疫」根本是唯一選項。為此,儘管本澳疫情不嚴重,特區政府早在去年已籌謀為全民購買疫苗,並在去年三月直接訂購內地國藥滅活、復星德國BioNtech mRNA及英國阿斯利康腺病毒載體疫苗各40萬劑,交貨期分別為今年第一季、第一季及第二季。此外,政府通過加入世衛的「全球新冠病毒疫苗保障計劃」採購20萬劑疫苗,為全澳居民提供每人兩劑疫苗,成本兩劑約五百澳門元。

澳三疫苗均安全各有優劣個人選擇

  特區政府強調不會強制接種,但會確保全民可獲免費接種兩劑疫苗。澳門選購的三隻疫苗在全球不同地方已作大規模接種,均屬相當安全,在技術成熟度、有效率、副作用比率等都各有優劣,市民可在抗疫專頁查閱詳細資料,再按個人情況選擇。隨著首批十萬劑國藥滅活疫苗二月上旬開始陸續運抵澳門,特首率一眾官員公開接種疫苗增強公眾信心,而首批BioNtech mRNA則在上周六抵澳,公眾可按個人需要選擇,阿斯利康腺病毒載體疫苗則可能要下半年才能運抵本澳及接種。

  截至上月廿二日,美國、中國及英國分別已為國民接種逾6千萬、4千萬,及2千萬劑。以科技見稱的以色列約九百萬人中,85%已接種「新冠」疫苗,遠遠拋離第2、3位的英(27%)、美(19%),在全球已接種逾二億劑疫苗中,確實有出現接種疫苗之後死亡的個案,但至今仍未有任何個案證實與疫苗有關。再者,由於疫情地區會優先為長者及長期病患等接種疫苗,若按比例出現接種疫苗後出現一定的死亡個案也實屬正常。  至於出現嚴重過敏等副作用的個案,亦僅百萬分之幾。更重要是,疫苗有效率非簡單與血液中有否抗體可判斷,主要是與免疫記憶有關,需要經比較嚴謹和長時間的流行病學研究才能確定。但根據過去疫苗注射的經驗,及現有注射新冠疫苗的數據,只要曾接種過疫苗或感染過「新冠」康復的人士,就算體內未驗出抗體,日後萬一再感染「新冠」出現重症及死亡機率趨近零。

疫苗效率非關鍵重症死亡趨零更重要

  客觀而言,「新冠」致死率遠低於沙士,不是非常可怕,九成以上患者都會在短時間內康復。但因約10%患者會變重整需接受深切治療,當中約2%會死亡。接種疫苗或未必能完全避免感染,但只要能將「新冠」重症及死亡率降至零就已成功,這也是全球各地在疫苗數量有限下,優先為長者及長期病患接種的關鍵原因。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正就是本澳已逾一年未有本地感染,加上目前疫苗均是在極短時間研發出來,成效、穩定及安全性等數據都確實較過去大規模接種的疫苗為少,加上網上和媒體就疫苗效用、副作用等海量的資料,令到不少澳人對接種疫苗持觀望態度,接種疫苗的意欲遠較有疫情的地方為低。

澳不積極推長者接種非科學決策

  根據官方資料,筆者執筆之時,本澳累計共有4.1萬人次預約接種新冠疫苗,其中,累計完成接種疫苗共有17,071人次。累計共接獲9宗出疹、頭暈、發燒等輕微不良事件通報,沒有嚴重個案。但由於香港日前出現有63歲長者在接種科興疫苗數天後,因急病死亡的個案,儘管當地專家初步研判非與疫苗相關,且澳門沒有購入科興滅活疫苗(其餘兩隻外國疫苗港澳相同),但筆者相信事件會肯定進一步影響本澳疫苗接種意欲。

  與其他地區相比,當局對推動澳門長者及長期病患接種疫苗的態度並不積極、甚至保守,如要求預約接種的六十歲長者接受健康評估後才可注射疫苗,當中被拒諸門外的長者大有人在,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除非有關長者的長期病患未能穩定控制,否則政府的做法僅屬自我安心之舉,絕非科學決策!

全球長者慢性病均屬優先接種群體

  因為接種疫苗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比率極低,至今沒有數據顯示長者的比率更高。但長者及長期病患感染「新冠」後出現重症及死亡的比率卻遠高於其他人,如香港七十歲以上新冠患者死亡率達7.3%,八十歲以上的更達25.4%,遠高於年輕人的死亡率。故萬一澳門及後出現本地傳播,本澳長者及長期病患等高危人士接種率不高,本地的防疫限制措施必須更加嚴格,以保護這批高危人群不被感染!

  不諱言,澳門內部沒有疫情,加上專家都說全球疫情最快也要兩、三年後才能消滅,故大家認為何需急於接種疫苗也屬常理之中。但不要忘記,澳門目前穩定的狀況,是不惜代價以嚴苛的限制人員往來及放棄旅遊及經濟收入換取「等效群體免疫」。

慢性病控制穩定應盡快接種疫苗

  換句話說,只要本澳一日未有足夠的比例(約九成)居民接種疫苗,澳門就不可能構築「群體免疫屏障」,就不能放寬出入境限制及讓澳門經濟和社會盡快回復接近常態,這也是以色列在極短時間完成八成五國民疫苗注射的原因,澳門人口不到以色列的十分之一,只要社會齊心,短期內通過全民接種疫苗達至「群體免疫屏障」令社會經濟盡快復甦絕非不可能的任務。

  與其問為甚麼別人不先接種?不如問自己為甚麼不接種?為此,筆者上周已自行預約及接種了首劑國藥的滅活疫苗,並已預約月底接種第二劑,首劑接種後,除當日感覺較口渴喝水較多外,並無任何不適。

全民接種需互信齊心不分彼此

  必須承認,今次疫苗研發時間極短,成效、穩定等尚待驗證等原因,有居民對注射疫苗有猶豫實屬正常;再者部分人亦因身體原因或長期病患控制未穩定等原因未必適合接種。但筆者呼籲大家,只要身體健康或長期病患得到穩定控制的澳門人都能盡快預約接種疫苗。

  過去一年,全澳上下一心成功抗疫的成果來之不易,但我們也為此付出了鉅大的社會和經濟代價,然而我們的抗疫成果仍然十分脆弱,且隨時會被翻盤!全民接種疫苗極可能是抗疫的最後一哩路,只要大家能不分彼此,「能打的先打、可打的都打」,及早構築 「群體免疫屏障」,澳門才有機會成為最快走出疫情陰霾的地方!


 

2021年3月1日 星期一

林宇滔斥工程斬件出現銜接問題︳2021-03-01 市民日報

 本澳公共工程超支超時已成常態,不過日前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反駁指現時平均超資超時的工程項目不足3%,有信心輕軌橫琴線可如期在4年內完成。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政府偷換概念,現時政府為避免工程超時超支,把1個項目分拆再單項判給,且經常不按原計劃進行工程,以致項目出現銜接問題,例如九澳隧道工程就是典型例子,斬件項目看似沒有超時,但因不按建造計劃而令整個項目延誤5年,嚴重影響居民使用。

輕軌橫琴線今年3月可以動工,政府早前公布,橫琴新口岸地庫將建澳門輕軌站,羅立文稱,輕軌站會設於澳門境內,乘客下車後要過關前往橫琴。

林宇滔表示,客觀地看,政府公共工程的超支、延期問題確實較過去有較大的改善,不過公共工程超支延期仍存在,他舉例說,新監獄第三期工程將在2022年完成,已較原計劃超時3%;又如西灣湖景大馬路堤圍加固工程,也有超過一成的延期,這些項目為何都明顯延誤,當局從來沒有交代清楚。而政府為避免工程超支超時,把工程單獨批給或直接判給同一承建商,就如今次輕軌橫琴線建造工程,業界及社會都關注有否氾濫情況。

石排灣線未判標 橫琴線欠缺解釋

他又認為,公共工程的銜接問題對社會影響也很大,例如整個九澳隧道項目包括隧道路段、南戶外路段和北連接線3項工程,其中第一階段的南戶外路段按當局計劃已於2014年下半年施工,工期930日,按理2017年應完工,但最終在2019年11月方完工;此外,本應在同年下半年公開招標的北連接線,最後拖到2019年才動工,拖延了5年。由於北連接線的延誤,按計劃在2021年底才能完工,工期也延長了4.2%,令九澳隧道一直不能通車。政府現在把工程「斬件」看似無延期,但九澳隧道的通車卻延遲了超過7年時間。

林宇滔指出:友誼圓形地行車天橋建造工程亦如此,按照新城A區規劃,新城A區與澳門半島之間將另外建造3條連接通道,然而相關連接通道遲遲不建造,原本按慣例,相關工程應由工務部門設計,今次卻交由交通局負責,再交工務部門招標,這明顯是部門拉扯拖延。此外,施政報告爭取去年底動工的輕軌「石排灣線」自去年9月8日開標後,政府至今仍未判標,也未有交代原因。

他又提到,正如特首賀一誠就回應社會對輕軌質疑時曾表示,「輕軌花費最多的維修總廠、控制系統和輕軌列車現已具備,接下來連接澳門段工作應只需增加建設路軌的費用,列車和車廠不需要再購買,延長路段亦只會攤分成本,路程愈長,效益愈好。」不過剛剛判給南光的橫琴線僅2.2公里土建造價就要35億,平均每公里造價達16億,且還未計及該線行車物料及系統的判給工程費用,每公里造價不單較氹仔段貴五成,甚至較石排灣最高價高1.6倍。當中輕軌橫琴線包括900米長以盾構式開挖的河底隧道肯定令造價飆升,但為何非要取難捨易建隧道不建橋,政府從來沒有解釋,資訊不公開、不透明,難免令人質疑,亦令社會無從發表意見和監察。政府應拿出客觀科學理據,向公眾解說橫琴線設計、走線、判給的取捨原因,而非拿著配合大灣區發展的口號來蒙混過關。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