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膠袋徵費11月終於執行 廢膠資源化應同步落實 2019年9月27日 | 訊報

膠袋徵費11月終於執行
廢膠資源化應同步落實
等待多年的澳門“膠袋徵費”將在今年十一月十八日正式實施,標誌本澳正式踏出「以法限塑」的第一步,起步雖遲,但遲到好過無到,筆者希望澳門能夠加快限塑及落實回收廢膠的在地資源化工作,令澳門成為真正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城市。
根據環保局在去年八月公布《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7 》, 塑膠回收量從二零一六年的248.6 噸, 增至二零一七年的278.9 噸,增幅一成二,本來值得高興,但二零一七年的塑膠廢棄量為11 萬7,461 噸(佔城市固體廢物量的23%),即平均每日的塑膠廢棄量為321.8 噸,較2017 年全年回收的278.9 噸為高;換言之,塑膠一年的回收量不及一日的產生量!更重要是,膠袋佔塑膠廢物逾一半,故限制提供免費膠袋對減少塑膠廢料尤關重要。
零售膠袋須徵費每個1元
澳門「膠袋徵費」措施適用於所有零售行為,只要涉及零售交易,除了例外情況(如未事先包裝的食品,如鮮魚、菜、鮮肉或裝載食物等,以及藥品和機場禁區行李安全限制貨品),無論是否以現金交易均受規管,故如美容店售賣化妝產品、食肆售賣醬料、汽車維修店售賣鎖匙扣等,都屬規管範圍,不得免費向顧客提供膠袋;商戶須就每個提供的塑膠購物袋收取澳門幣1元,如消費者沒有就膠袋付款,商戶應拒絕提供,商戶若免費提供將會被罰一千元。環保局具職權監察法律的遵守情況,包括可查核向他人提供塑膠袋倘有的收費記錄資料,若零售業場所違反相關合作義務,則科處10,000元罰款。
含膠須徵費 無包裝可豁免
至於膠袋定義,基本上含有塑膠成份的開口袋就屬徵費範圍,無論是般的背心袋、手抽袋、手挽袋、平口袋、可降解膠袋、膠面紙袋、含有塑膠手柄的紙袋、手柄有膠粒的紙袋,以及含有塑膠成分的不織布袋、滌綸袋、尼龍袋等環保袋都屬?費範圍。若發現違規或有任何查詢可致電環境保護局環保熱線(28762626)舉報。為加強宣傳,法律生效後的首兩年內,須在零售業場所顯眼處展示官方的膠袋徵費宣傳品。
有意見質疑,膠袋徵費難有成效,因為“一文雞”在當今社會高消費環境下未必有作用,但參考其他地區,澳門一元的徵費水平,已較不少地區為高,例如香港0.5港元、台灣1元台幣(約0.26澳門元)、韓國10-100韓圜(約0.067至0.67澳門元)、英國0.05鎊(0.5澳門元),愛爾蘭0.22歐元(約1.9港元)。
政府估計減膠袋量一半
根據其他地區經驗,實施膠袋徵費後,膠袋使用量均可減少一半以上,北歐愛爾蘭更減少逾九成以上。香港2009年實施第一階段的膠袋徵費,涵蓋的三千多大型超市、便利店等,2015年再擴展至全港超過十萬個零售點。雖然香港不少環團批評,香港膠袋棄置量近年連續三年上升,應該要進一步收緊,但客觀而言,香港膠袋整體使用量仍然是較實施前減少逾半以上。根據環保局預計,澳門膠袋徵費將實施後,將可減少逾一半的棄置膠袋量,筆者認為,只要當局做好宣傳,適時執罰,要實現這個目標並困難。
鼓勵少用盡用重用膠袋
另一種擔心是,膠袋徵費後,會否大增其他膠袋如環保袋或垃圾袋的使用。平情而論,現時不少市民均使用用過的膠袋作垃圾袋,膠袋徵費後用量大減,垃圾袋的用量也會增加;香港實施膠袋徵費後,本澳派發含膠的環保袋數量確實也有大增,必須指出,有研究指出,因一般環保袋含膠量更多,若使用次數少於一百三十次,其可能較一般膠袋更不環保。但若源頭上不去限制濫用膠袋,也不可能保證每個膠袋均能物盡其用或用作垃圾袋。
筆者認為,塑膠制品開始大量生產使用僅數十年就成為最普遍的生活用品之一,肯定優點及方便易用性,今日推動膠袋徵費,也不是要即時禁用塑膠物品,因為無論從包裝、衛生等的角度,塑料物料至今有其難以取代的優勢,就算重視環保的歐美國家也未有禁塑,而是制訂明確時間表禁用一次性塑膠,因此,推動社會盡量少用、盡量重用、回收再用(資源化)將是現階段最重要的目標,政府也應該開始帶領社會討論,制訂明確澳門禁用一次性塑料的時間表,讓社會和商界及早作出準備和尋找替代物。
全球塑膠再造僅一成澳僅0.23% 
近年無論是微塑膠,還是海洋塑膠垃圾等問題都引起社會關注,加上眾多的環保團體的推動下,很多企業也開始配合推出如無飲管、自攜杯優惠等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的措施;民間也有不少自發性的活動,推動干淨回收。筆者也有參與制作澳門的斟水地圖,推動環保局制訂飲用水機指引,推動本澳公共部門及私人企業參與提供更多的斟水點,鼓勵和方便自攜水樽人士補水,減少飲用瓶裝水,目前本澳已有超過一百個斟水點,且正陸續增加中。越來越多環保生活,在澳門得到逐步推行。
但必須指出,根據統計,全球人類自1950年以來共製91億噸塑膠,當中一半塑膠在4年或更短時間內淪為垃圾,只有約30%仍被使用。若情況持續,2050年全球塑膠將進一步增至130億噸,重量等同3.5萬幢帝國大廈。在塑膠垃圾中,僅9%循環再用、12%焚化,其餘79%倒入堆填區、大海或其他地方。澳門的回收率更低,2017年回收塑膠278.9 噸,不及同年平均一日的塑膠廢料產生量,即回收率僅0.23%。
澳至今無塑膠在地資源化
澳門過去一直經香港將本地收集的廢紙廢膠轉運往內地,因為內地廢料價格較運往東南亞地區高出三、四成。但內地近年逐步收緊廢品入口標準後,本澳的紙類入口成本大增(因要分類入貨櫃),廢膠更苦無出路,僅可零散轉運到東南亞地區,但回收價遠較內地低,故除政府回收的塑膠,本澳基本已沒有任何私人塑膠回收。
加快落實在堆填區建塑膠回收設施
正如筆者過去一直提出,澳門除要提升回收率,更要實現干淨回收,因為目前街道三色回收桶受污染情況嚴重,成功利用率僅得5-10%,故坊間近年越來越多自發性的干淨回收計劃實在值得支持,但回收再多、再干淨,若澳門沒有在地化的回收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多的回收廢膠其實也沒出路。
因此,澳門目前最緊逼的工作,就是要準快在本澳建立將塑膠資源化的場地,政府早前已表示,會在建築廢料堆填區僻出土地作廚餘回收廠(每日兩百噸),以及作為回收廢紙、廢金屬及廢膠的場地,但至今仍未招標。筆者認為,當局應該在招標中加入明確要求,確保場所承批人按承諾做好廢紙、廢金屬的分?,以及廢膠破碎及拉粒等回收及資源化工作。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